在談到這本書之前,我想先說說最近的各種“毒”:(排名不分先后)
蒙牛各種奶產品及其中的各種毒各種皮革,毒膠囊,毒奶粉,毒果凍,立頓毒農藥… 這些是我最近從媒體上讀到關于食品安全問題的冰山一角。這個問題實際上是老生常談,在我記憶里,差不多從三鹿開始,媒體就已經在高密度報道這些問題了,以至于后來再看到諸如地溝油等字眼都不能引起感官上的反應,甚至在外邊吃飯的時候,看到比較油的食物,都會自嘲老板放這么多肯定是用了地溝油。就像抗生素用多了會產生抗體一樣,見“毒”識廣,也就見怪不怪了。不過最近曝光頻率實在過于高,連久經磨練的抗體都有點抵擋不住了。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回到吳先生這本書。關于改革開放初期,私營和鄉鎮企業剛剛放開的時候,他提到了一個細節,那就是開放伊始,最具活力的地方不在大城市,不在人口高密度的地區,而在窮鄉僻壤。吳先生給出的解釋是,因為這里舊體制的束縛最為薄弱,因為在當時政策仍舊不明確的情況下,這些天高皇帝遠的灰色地帶因為享有一定的自由度而最先發展起來。他們就像荒野的春草,一陣風吹過,就瘋長起來。對于一個經過幾十年的裹足巨人來說,這可能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正如鄧公所說,膽子大一點,有了錯誤可以再改。我想鄧公的這句話很能解釋今天市場經濟背景下的種種亂象。
相比較英美這些國家,他們的發展也不是一帆風順,今天他們的各種人權,法制,社會福利也是早期資本主義社會以底層人民血和汗的代價換來的。我常常覺得有些與國際接軌的論調感到可笑,因為往往是披了international的皮,里面裝的是primitive的肉。譬如蒙牛的產品包裝商品化十足,看起來與國外沒多大差異,但里面裝的奶卻可能還不如一百年前美帝生產的干凈。改革開放有點像資本主義早起的原始資本積累,書中講到的各種價格雙軌制下的官倒,官商勾結,走私成風,幾乎沒有丁點是干凈的。今天這些早期通過各種非法(其實改革初期也來不及立法)非道義的手段一夜暴富的淘金者們也許可以通過改門換面,著書立說在面子上遮掩當年的原罪,但骨子里那套東西還是幾乎原封不動的保留了下來。忽然間想起一句話:春秋無義戰。改革開放有點像周天子治下的亂世,各路諸侯紛紛大顯神通,逐鹿中原。在沒有規則的游戲中,規則是由贏家制定的,百姓或者說消費者則不得不為這場大棋局埋單。
再回到各種“毒”。我想這些毒肯定不是最近幾年才冒出來的。看過吳先生的書,大致能夠理出這些亂象從源頭至今日的脈絡。毒種子恐怕早在三十年前就生根發芽,而且早已遍地開花。只不過今天國人錢袋子鼓了,被GDP世界第二的宣傳吹得飄上去了,頗以為自己不比往日,正所謂國際地位都提升了,生活品味不能跟不上吧。媒體不過是包裝了一個不是新聞的新聞,給了民眾一個主人翁發脾氣的機會。當然,這話有點酸,但我不是想給那些無良商家開脫,他們既然備了原罪,就要贖罪。我只是覺得萬般皆有法,食品安全的問題不是一天兩天冒出來的,也不是民眾鬧情緒就能解決的,實際情況是在改革開放中,這幫原先的草莽英雄已經坐定江山,普通大眾根本沒得選。中國也許在改革開放中松了綁,但還遠沒有走上正途。亂世過后需要新的規則,而這些規則更需要強力推動執行,在這個過程中,無數人成為歷史的犧牲品,現在能期待的,能做的,只是讓犧牲的血盡量少流一點,吃的稍微放心一點。
最后,謝謝曉波這本書。他的名字總讓我想到王小波。除了名字,還因為他們的書都能給人帶來智慧和快樂。
激蕩三十年到食品安全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龍口網 » 激蕩三十年到食品安全
最新評論
厲害呀
最不靠譜,時間不準時
16路車沒有上來
這幾個人還有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