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妮弗?伊根(Jennifer Egan)并不是一位十分有名的作家,她的長篇小說《A Visit From the Goon Squad》(姑且試譯為《惡棍來訪》)卻讓人眼前一亮。之所以喜歡這本書,也許和筆者在讀小說方面的個人趣味有關。我讀小說有些偏食,最喜歡的,是那些出自當代作家之手的帶有實驗色彩的小說。
然而這類小說并不很多,其中精品更少,所以,當我讀到大衛?米切爾的《云圖》、《幽靈代筆》和羅貝托?波拉尼奧的《荒野偵探》、《2666》時,會感覺異常驚喜。伊根的這本新書雖然沒有達到讓人驚喜異常的地步,但足以使人眼前一亮。 《A Visit From the Goon Squad》雖然篇幅不算很長,但時間跨度足有幾十年(從1970年代到2020年代),出場的人物也不少:一位身染盜竊癖的女秘書;一群迷戀搖滾樂的70年代中學生;一位在事業上走下坡路的唱片公司監制;這位監制的老師——一位曾經叱咤風云的唱片業老大;當年那群中學生中的搖滾明星、如今卻落魄成一位清潔工的不得志中年人;一位在采訪時試圖非禮女明星而為此坐牢數年的八卦雜志記者、兩個熱衷于研究搖滾樂和制作PowerPoint幻燈片的(零零后?)少年、一位事業上遭受挫敗之后鋌而走險的前公關經理………等等。
這些人物并不完全相互認識,但有足夠興趣的讀者完全可以繪制一張關系圖把書中所有人物串聯在一起。 本書共有13章,這些章節又被分成A、B兩部分(還記得當年那些音樂磁帶的A、B面嗎?)。這些章節讀起來其實更像獨立的短篇小說(事實上其中幾章曾作為短篇小說單獨發表過):每一章講一個不同的故事,主人公不同,敘事的視角也不同。而這些故事并不是按照時間順序排列的,一個發生在當代的故事后面往往跟著一個發生在30年前的故事,而再下一章可能又回到了當下。很多人物在不同章節多次出現過,但某一章的主人公往往在其他章節只是幾筆匆匆帶過的背景人物,甚至不再出現。 如果把這部小說比作一盤音樂磁帶,那么錄制在A、B兩面上的這13首歌在曲風上并不完全相同。這些章節中有第一人稱敘事、第三人稱敘事,還有不太常見的第二人稱敘事,而最為奇特的敘事方式是在第12章,這一章由70多張PowerPoint幻燈片(PPT)組成——以前還真沒見過這么寫小說的。
在寫作風格方面,書中有幾個章節(主要是以女性視角敘事或以女性為主人公的故事)文字敏感,心理描寫細膩,故事動人,而在其他章節作者又能輕松地轉換成完全不同的筆調,展現其幽默、奇巧的一面。小說第11章可以讀出一些出自波拉尼奧之手的流浪故事的味道;小說第9章在形式上是對八卦雜志訪談文章的戲仿,而在文風上(拗口的長句和頻繁出現的注腳)明顯可以看出是對大衛?福斯特?華萊士(David Foster Wallace)的戲仿;小說最后一章描繪了2020年代的紐約,充斥著科技術語和網絡語言,讀起來近似科幻小說;小說第6章由一位落魄的中年男人講述了一個略帶黑色幽默色彩的故事,場景頗為荒誕好笑,而那種帶有強烈男人味兒的文字風格很難讓人相信原本出自一位女作家之手。
是的,所有這些都是技巧。是的,單靠技巧并不能撐起一部好小說。值得欣慰(也讓人佩服)的是:詹妮弗?伊根對人物心理和感情的細致把握、對不同時代美國社會的敏銳觀察、在場景、對話描寫方面的扎實功力讓人很難將本書簡單歸結為一本“炫技之作”。事實上,作者筆下的人物有靈魂,故事的背后有感情。作者在書中借不止一位人物之口說:“時間是一條惡棍。”(Time is a goon.)。而這部小說的主題也許正是“時間”。翻閱本書,讀者看到時間這條“惡棍”依次造訪這些故事里的主人公,青春逐漸消逝,夢想消耗殆盡,在時間這條長河的岸邊回望逝去的激情、愛情、友情、遺憾、創傷,不禁令人唏噓。
(《A Visit From the Goon Squad》,By Jennifer Egan,Corsair,368 pp,£ 7.99,尚無中譯本。)
最新評論
厲害呀
最不靠譜,時間不準時
16路車沒有上來
這幾個人還有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