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觀村合并到南山村后,原上觀村村民任麗霞現在已是南山精紡菲拉特的一名員工。
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全省人均GDP為8201美元,龍口市已達到2.1萬美元;全省人均地方財政收入為4202元,龍口已達到9223元。雄厚的經濟實力使龍口連續5年位居全省綜合實力首位。而在經濟富庶的背后,龍口的城鎮化實踐又是一番什么樣的景象呢?
◆探訪 諸由觀鎮的“先上班后上樓”
“老頭子在工地上打工,兒子和媳婦兒也沒下班,俺先和你們聊兩句吧。”4月17日,在龍口市諸由觀鎮駐地的一個新建小區里,64歲的張彩鳳面對前來采訪的記者,趕忙介紹起家里的情況。
張彩鳳一家是諸由觀鎮前柞楊社區人。現在的前柞楊社區,即是以前的前柞楊村。這個村本是鎮駐地四五里外的一個小村子,后來集體搬遷到鎮上,雖然位置有所變化,但人還是那些人。搬遷后的張彩鳳和兒子是上下樓,平時家里有事,都是她出來張羅。
“我這房子有90個平方呢!”剛開始談話,張彩鳳就談起了現在的住處。此前的幾十年里,她都住在村里的三間老房中。到村里集體搬遷時,三間老房按照政策轉為了80平方米的單元樓,而張彩鳳自己又花了兩萬元多買了10來個平方。
現在,張彩鳳住在“敞亮”的樓房里含飴弄孫,但在從前,他們村卻沒有這樣舒適的環境。當時,前柞楊村里的大街并不寬敞,特別是小街小巷亂搭亂建,有的路段三輪車都很難通過;要是再一下雨,街上散個步都沒法下腳。
“我們這些年紀大的對老房子還有些感情,年輕點的早就想搬出來了。”張彩鳳接著說道。她的兒子和兒媳很早就到了鎮上叢林集團的下屬企業里上班,村里的年輕人大都和他們一樣,整個叢林集團中,來自附近農村的員工數目超過了4000人。而前柞楊村搬遷到鎮上之后,張彩鳳的兒子現在從家到工廠只需步行5分鐘。
前柞楊村的搬遷,不僅為村民的工作生活創造了便利。據了解,該村舊址復墾后增加了100多畝的耕地,節約出的建設用地指標,也為叢林集團、中際裝備等當地大企業提供了發展空間。
“目前在諸由觀鎮,由于較好推行‘人口向社區集中、工業向園區集中、土地向大戶集中’三個集中,企業發展和農民進城鎮之間已形成了良性互動,農村社區項目建設每節余1畝土地周轉指標可獲得補助28萬元。為了給這種互動關系提供好保障,鎮里重點在基礎設施、配套服務等方面下工夫。”該鎮黨委書記呂孝杰說。
截至目前,全鎮已累計投入資金2.4億元,完成了鎮駐地“水、電、暖、氣、路”等基礎設施配套,拓寬、建設了全長35公里主干道路;規劃建設了東河陽小區、叢林苑等四個集中居住區,吸引轄區內2000多戶農民在駐地買房居住,新增駐地人口6000多人。
◆解讀 “組團式”城市發展造就10個百分點的領先
諸由觀鎮的變化僅僅是龍口城鎮化繁花叢中的一枝。近年來,龍口根據自身經濟社會組團式發展、板塊化融合的特點,順勢而為,精心構筑起以“城市組團”、“經濟板塊”為大框架,以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為節點紐帶的城鄉統籌發展格局。
“我們現在共有‘城市五大組團’和‘三大經濟板塊’,以每個區域為核心,向外至少可以帶動輻射2.5公里半徑的地區。隨著各個區域的向外擴展,中間的空白地帶也就會潛移默化地被帶入城鎮化進程中。”龍口市住建局局長林陽告訴記者。
目前,龍口市的“城市五大組團”,屬于基礎設施較為完備、人口相對密集、城鎮化水平較高區域,包括新區、東城、西城、南山和東海等。在“城市五大組團”的基礎上,龍口市又選取了高新技術產業區、諸由工業集中區、濱海度假區“三大經濟板塊”作為補充板塊,勾勒了“五城膨脹、三區拓展、城鄉互補、加速融合”的城鄉統籌發展總體藍圖。南山是這幾大區域中最亮的亮點。在“村企合一”的模式下,憑借工業化的強勢拉動,南山村先后兼并周邊36個村,建成了200多棟二層住宅樓和150多萬平米的回遷小區,讓被兼并村9000多戶群眾、近3萬人住進了社區。同時,通過各種福利和保障制度,讓南山新老村民逐漸過上“城里人的生活”。
“組團式發展,由于是多點開花,對基礎設施的投入要求自然會很大。”林陽說。據了解,龍口在“五大組團、三大板塊”基礎設施建設已累計投入170億元以上,其中市財政投入超過100億元,先后實施了城鄉垃圾一體化處理、新一中、人民公園、3個大型污水處理廠、19個萬噸級以上泊位、6座110千伏變電站以及通港鐵路等一批重大基礎設施工程。為通過縮小城鄉之間的“時間差”來減少城鄉之間的“空間差”,在農村道路交通方面,龍口市鎮兩級逐年加大財力投入。2008年以來,全市累計投入資金5.6億元,新建改建農村公路120.7公里,在省內率先實現了村村通硬化路、村村通客車,構建起覆蓋城鄉1公里內乘車、半小時到達的公共交通圈。
“組團式”發展也收到了不錯的效果。目前,龍口市“五大組團、三大板塊”建成區面積120平方公里,已承載了全市城鄉70%以上的人口、80%以上的企業和90%以上的生產力。龍口市住建局提供的數據顯示,2012年,山東省城鎮化率為52.4%,龍口則已達到63.1%,領先全省平均水平超過10個百分點
◆困惑 城鄉之間仍有“隱形鴻溝”
“我現在每個月都能領500元,到年底還有股金分紅。”南山村60多歲的宋兆衛高興地說。
南山村民們的自豪源于他們的待遇。在南山,60歲以上的老人不僅可以住進花園式的老年公寓,而且村里每月也會根據不同年齡標準對他們發放數額不等的生活補貼。此外,凡是加入南山的村民,參加新農合保險后,只要在南山醫院就醫,除了享受市里的醫療補助政策外,村里還報銷剩余部分的50%,這一點更是“讓不少城里人都羨慕”。
在優越待遇的背后,是南山集團強大經濟實力的支撐,就普遍現象而言,這種待遇只能算是特例。在城鎮化的進程中,戶籍制度仍然是一個很大的制約。
據了解,隨著近年來城鎮化進程的加速,龍口市也加大了養老、醫療、低保、社會救助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努力推動社會保障水平不斷提升、標準尺度逐步同軌。目前每年為全市城鄉70周歲以上老年人發放生活津貼,自2008年以來已累計發放8852萬元;同時將新農合財政補助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去年共為47.7萬人次參合群眾報銷醫藥費用1.08億元。不過,因戶籍不同而產生的待遇差別仍顯而易見,例如,龍口提升后的城市低保標準為每人每月455元,而農村則是每人每年2660元,相差一倍多。
“戶籍制度基本上決定了不同身份居民的社會保障問題,在城鎮化過程中,不少上樓的農民因為自己的‘農業戶口’,仍然只能參加新農合、新農保等社會保障形式,而與真正的市民仍有差別。”林陽說。
◆書記點評 龍口市委書記 楊洪旭
積極爭當江北城鄉統籌發展樣板
龍口城鄉一體化的發展道路,建立在多年縣域經濟社會正確實踐的基礎上,經過不斷探索、總結、發展,逐漸形成“以城市組團、農村社區為布局一體大框架,以主導產業、骨干企業為經濟一體總動力,以保障服務、生態文明為民生一體強支撐”的統籌城鄉發展的龍口新模式。
龍口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核心是人的城鎮化。我們在推進過程中,不但要重視城鄉統籌發展大格局的科學規劃,更要重視如何在推進城鄉一體化過程中讓廣大群眾得到更多實惠和好處。因此,龍口模式的最大亮點在于做大做強主導產業集群支撐,著力提升公共服務保障能力,下大氣力解決好農民上樓之后如何更好地致富增收、提升生活質量問題。此外,農村新型社區建設要立足于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尊重絕大多數農村群眾的意見,成熟一個建設一個,不搞一刀切,把實事抓實,好事辦好。(本地新聞)
最新評論
厲害呀
最不靠譜,時間不準時
16路車沒有上來
這幾個人還有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