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當清晨第一縷陽光打在徐孝先家窗戶上時,58歲的他趕緊穿好衣服,顧不上吃飯,就趕往回遷安置房工地。“今天選戶型,定裝修標準,爭取排個第一名!”說話間,徐孝先難掩興奮之情,“新樓已經封頂,今年春節村里人就能上樓過年了。”
徐孝先口中的選戶型,說的是龍口市東萊街道荷百村舊村改造項目,4棟回遷安置房均已封頂,三種安置戶型的樣板房已裝修完工,村里通知全體村民集中選房。在選房現場,徐孝先將三種戶型看了多遍,按照拆遷補償標準,他能分一個108平米的樓房。“搬出幾十年的老平房,住進新社區,擱以前這樣的事想都不敢想。”徐孝先說,供暖減免,集體裝修,就連種地農戶的農機具,村里都建房安放。
而作為龍口市首批舊村改造的東萊街道南巷村,如今已經變成了南巷小區。昨日下午,社區活動室內異常熱鬧,村民正在排練自編自演的廣場舞。說起生活變化,61歲的孫淑華拉著記者嘮個不停:“10年了,村里沒收一分錢的供暖費、物業費,每月還能拿到200元‘工資’。”加上老伴兒的退休金收入,用孫淑華的話說,現在的生活不僅是居住環境變了,而且吃穿也不愁。現如今,南巷社區孩子上學有補貼,老人生活有保障,村民人人能登大舞臺……在社區里,人人用笑容向記者證明,南巷村走的這條城鎮化之路,讓村民過上了好日子。
住進新社區的村民很幸福,即將搬進的村民很憧憬,這一切得益于龍口城鄉一體化的大膽探索和實踐。帶著城鄉統籌“龍口模式”的光環,63.1%的城鎮化率超出全省近10個百分點,站在新起點,龍口城鄉統籌如何再發力?“整村遷建、合村并點、組團發展、形成社區,是城鄉統籌、一體發展的必由之路。”龍口市主要負責人說,龍口精心構筑起以“城市組團”、“經濟板塊”為大框架,以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為節點紐帶的城鄉統籌發展格局。經過多年積累,“五大組團、三大板塊”建成區面積120平方公里,承載了龍口城鄉70%以上的人口、80%以上的企業和90%以上的生產力。“組團”、“板塊”輻射區之外的村莊則向鎮駐地集中,建設新型農村社區。未來10年,龍口600多個村莊規劃為100處新型農村社區。對規劃區外的村莊,龍口實行土地增減掛鉤政策,目前建成26個新型農村社區,發放市級財政補助11.3億元,惠及全市近1/5的村莊、6萬農村群眾。“城鎮化核心是人的城鎮化。”龍口市主要負責人認為,城鎮化不應只局限于居住環境的改善,更多的還有農民轉型就業、公共服務保障等問題。為此,龍口著力膨脹壯大財力貢獻大、輻射作用強、吸納農民就業多的高端鋁材料、汽車零部件等六大主導產業,目前,全市規模以上企業發展到315家,進入企業工作的農村勞動力達到14.6萬人,占全市農村勞動力總量一半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中工資性收入占比達到61%。
城里人享受到的公共服務,農村老百姓咋實現?在龍口,孩子上學打破城鄉地域限制,就近上學、教育資源平等共享。不僅如此,通過城鄉一體的就業服務平臺,農村剩余勞動力可以獲得與城鎮未就業和失業居民同等就業機會。龍口不斷強化義務教育、就業、養老、低保、新農合、五保供養“六大保障”,對失業職工、就業困難群體、失地農民、進城務工人員、城鎮零就業家庭、農村零轉移就業家庭六個層面一齊考慮,逐步實現“高標對接、全面覆蓋”。(本地新聞)
【龍口新聞】城鄉統籌龍口模式率先發力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龍口網 » 【龍口新聞】城鄉統籌龍口模式率先發力
最新評論
厲害呀
最不靠譜,時間不準時
16路車沒有上來
這幾個人還有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