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散文集,三百頁出頭,讀了足足二十多天。有事沒事攥在手中,翻上兩頁,一字一字往下讀,節奏精當,行文流暢,最后書脊變軟,封面發白,終于讀完。他寫得散漫,我讀得認真。
前兩天才聽說世上有珍本書這檔事,我環顧四周,心痛不已。墊在我電腦底下的赫然有三位村上春樹,一套《金枝》,我只好淡淡轉過頭去,裝作視而不見。倘若幾百萬年以后,這本第一次中文出版的E·B·懷特散文集《人各有異》——還是初版、第一次印刷——因為我讀得過多,摩挲不已,價值大打折扣,子孫后代不免在心中嘀咕老祖宗是個敗家子。要知道,在珍本書市場上,有護封和沒有護封完全兩樣,如果書還完好無損地包著塑料玻璃紙,那么毫無疑問,你肯定會賺個盆滿缽盈。
說來奇怪,書這種東西,歸根結底是要供人閱讀,物理本尊不過是具皮囊,我常恨書不是面包印就,一邊看一邊吃,彼此了無牽掛。然而一本包著玻璃紙的書,就像是一顆從未用過以后也不打算用的大腦,卻反而能夠賣出高價,這不禁讓人對這個世界的價值觀產生一些懷疑。
顛三倒四的價值在我們今天這個世界大行其道。只要隨便登錄微博、門戶網站看一看,放眼望去,滿是“主義”。仿佛封神演義里面各路神仙斗法,無數“大詞”從袍底紛紛飛出,道行的高下,全在法寶得出神入化。自由啦、民主啦、環保啦,深邃、廣博得讓人繳械投降。只是看到漫天飛舞的都是玻璃紙,一副沒有拆封的樣子。
此情此景,教人份外想念懷特,想念懷特筆下的那個世界。
最新評論
厲害呀
最不靠譜,時間不準時
16路車沒有上來
這幾個人還有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