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口故稱“黃縣”,黃縣別名“芝陽。芝陽有句民諺:“過了十五過十六,過了十六又照舊。”對于孩子們來說則是“耍了十五耍十六,耍了十六又照舊”,元宵節以后放年假的學生們又要開始上學了。可孩子們的身子雖然上了學校,但心里總惦記著下一個節日——二月二。農歷二月初二日,俗稱龍抬頭,還有的地方稱其為春龍節、龍頭節。傳說天上的龍沉睡了一個冬天,到了這一天開始蘇醒,它抬起頭來把身子一翻,尾巴一甩,放聲長嘯,天上便出現“轟隆轟隆”的雷聲。
山東省博物館珍藏的民國《黃縣志稿》中說:“二月二,食炒豆,小兒戴剪彩所制之龍尾,庭院布灰作囷[qūn]形,起農作。”這其中的“囷”是古代的一種圓形谷倉,類似于近世所說的糧食囤子。
二月二吃炒豆的習俗源于一則古老的神話故事。據說在很早以前,人間也不知因為什么得罪了天帝,天帝傳諭年內不得降雨。這下可苦了老百姓,從立春到立夏,又從立秋到立冬,眼見一年滴雨未下,只旱的莊稼枯死,河灣干涸,就連吃水都難了。天上的雷神雨神雖說非常著急,可誰也不敢違抗天帝的旨意。天河里的天龍見狀,不顧自身安危,把天河里的水盡其所能的灑向民間。
人們得救了,可天龍卻因為違犯天規被貶至凡間,壓在一座大山之下,只有等到金豆子開花的時候,才能重登靈霄,再進天河。人們為了報答天龍,到處找開花的金豆,后來終于想出了爆炒黃豆,令其開花的辦法。
于是大家相約在二月二這天,把炒開花的黃豆用簸箕盛著擺在院子里,還有人端著送到天龍身邊。天帝見人間到處都是開了花的金豆子,也只得把天龍重新召回天庭,從那以后民間便有了二月二日食炒豆的習俗。往常年老人們炒豆子的時候故意用鏟子將鍋碰的“叮當”直響,為的是把沉睡了一冬天的天龍驚醒,趕快下點春雨,故俗稱其為“爆龍眼”。
早年間過二月二,芝陽民間都要把干蒜秸截成寸段(或用爆米花),用花花綠綠的布裁為一個個像制錢一樣的小圓片,用線逐一間隔,穿成長串,然后飾以花布剪成的尾巴,謂之“穿龍尾”。到了二月二日這天早晨,用針給孩子縫在身上,也有的戴在帽子后邊,擺動起來像一條活脫脫的小龍。
往常年的二月二,家家都要撒灰囤,是日清晨人們手提著積滿草木灰的糞筐,在院里沖著門口的地方,以灰為墨從中間開始撒起,一圈比一圈大,邊撒邊唱:“二月二,龍抬頭,大囤子滿,小囤子流。”最終撒成一個圓圓的糧食囤子,并在囤子邊上撒成一個梯子,然后踏著梯子,在中間放上一點五谷雜糧,希冀來年風調雨順,糧食滿囤。
美麗的傳說,感人的故事,再加上誘人的美食,近似游戲的活動,使二月二日這天充滿了濃郁的民俗色彩,“豆香食罷散輕灰,好祝稻梁滿囷堆。剪出布錢剛五色,爭將龍尾喚兒來。”邑人習煥斗的《二月二日》詩就是對芝陽民間這些趣俗的生動寫照。
二月二這天,民間還有煎食除歲剩余年糕的習俗。據說此日食用年糕,可強筋壯骨,增強體力,謂“吃撐腰糕”。明人蔡云有詩云:“二月二日春正曉,撐腰相勸啖花糕。支持柴米憑身健,莫惜終年筋骨牢。”除此之外老黃縣人尚有煎食過年剩余之團圓餅(太陽餅)、圣蟲、砣砣的習俗,據說可以祛蟲。
二月二是雨節,每年這天即使不下雨,也必定陰天,此后天氣轉暖,春耕春播相繼開始了,故農諺有“過了二月節,春耕不停歇”之說。
按照古俗,正月二十五日龍鳳日穿龍尾。這一天又是填倉節,坊間以燒灰撒灰囤,名曰填倉。到了近世興許是為了簡化節俗,黃縣人將這些節日濃縮到二月二這一天,把穿龍尾、撒灰囤與爆龍眼等祈求人壽年豐的一系列活動放在同一天進行,填倉節反倒鮮為人知了。
最新評論
厲害呀
最不靠譜,時間不準時
16路車沒有上來
這幾個人還有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