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2012年初,煙臺市召開第十二次黨代會,在大會報告中,市委書記張江汀多次提及煙臺企業“走出去”的概念。根據報告,煙臺企業“走出去”并不單指對外的跨國投資,民營企業廣泛開展與國內外大企業合作也在鼓勵的范疇之內。
作為煙臺企業走出去的代表,龍口威龍葡萄酒股份有限公司于2004年起便啟動“西進”戰略,在甘肅投資建設種植基地,至今已經歷了近10年的發展過程。帶著“走出去,煙臺企業會收獲什么”這個問題,記者對威龍公司進行了實地探訪。
一線:甘肅葡萄酒節,煙企唱主角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繼前兩屆節會分別在蘭州和嘉峪關舉辦之后,8月18日,在甘肅頗受重視的第三屆“河西走廊有機葡萄美酒節”移師《涼州詞》背景所在的武威市。
不過令人稍感驚訝的是,在這個甘肅當地舉辦的葡萄酒節上,煙臺企業威龍公司成為了主角之一:不僅開幕儀式地點選在了威龍在武威投建的沙漠綠洲酒堡,而且公司董事長王珍海還作為參展企業的唯一代表登臺發言。在把自己的經營區域從山東煙臺擴展至甘肅威武將近十年之后,威龍公司在當地的影響力顯露無疑。
據了解,在2003年蘭洽會期間,威龍公司與武威市簽訂了投資興建10萬畝葡萄園及10萬噸葡萄酒(威龍酒堡)項目的協議。次年,威龍在甘肅的分公司正式成立,經過近十年的發展,威龍甘肅沙漠綠洲有機葡萄莊園已成規模,其中正式通過中綠華夏有機食品認證中心認證的面積達2萬畝,而占地面積27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0萬平方米的酒堡也開始投入使用。
威龍的到來也改變了當地的產業格局。甘肅省武威市位于河西走廊東端,光、熱、水、土資源組合優越,被業界公認為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有機葡萄酒的理想產地。但由于缺少龍頭企業,當地葡萄種植長時間內未能形成產業化。
而這一現象近年來已大有改觀,根據武威市政府統計的數據,目前全市已建成釀酒葡萄基地23.1萬畝,占全國種植面積的10%,葡萄酒生產加工能力達到8.6萬噸。在此次節會開幕式上,武威市委書記火榮貴也在致辭中表示,威龍、莫 高等知名葡萄酒釀造企業的到來,有著很大的帶動作用。
除了在種植生產領域之外,威龍在當地消費領域內的影響力也不容忽視。在日前公布的“甘肅最受歡迎的十大葡萄酒品牌”調查排行榜上,威龍也躋身其中。
探析:走出的十年,做強的十年
2003年,威龍決意“西進”時,公司在國內葡萄酒業內尚有些名不見經傳。而“西進”近十年后的2013年,根據武威市政府公布的《武威市葡萄酒產業發展情況》,威龍有機葡萄酒產銷量、市場占有率均居全國第一,其葡萄酒綜合市場占有率也躍升至全國第三……
對于這樣的前后對比,公司董事長王珍海認為,“西進甘肅,開發威武種植基地是企業做強的重要原因。
威龍所處的葡萄酒行業的特殊性,促使著其下定了”走出去“的決心。在葡萄酒業界,好酒”七分種植,三分釀造“一直被奉為箴言。”縱觀國內外葡萄酒大企業,在發展戰略中無一不重視擴展種植基地。威龍要想做大做強,走出去發展自己特色的種植基地,也是必由之路。“王珍海說。
作為主打有機品牌的葡萄酒企業,威龍在當初選擇種植基地時也頗下了一番功夫。北緯37°被譽為釀酒葡萄種植的黃金維度,當年王珍海和一名澳大利亞專家帶隊,幾乎踏遍了國內這一緯度,最終選定了河西走廊東端的武威市。
”武威市屬典型的溫帶干旱荒漠、半荒漠區,干旱對于大多數作物種植來說是一個限制因素,但對于葡萄來說,卻反而是一個優勢。“知名葡萄酒專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副校長李華介紹說。”葡萄本身是一種抗旱節水作物,可以在多樣化的氣候和土壤條件下種植,并且西北干旱的氣候條件可以限制和減少濕潤地區常見的真菌感染,客觀上對于有機葡萄種植來說是一個優勢。“
進入武威之后,威龍在管理模式中也進行了創新探索。據威龍武威種植基地負責人丁惟杰介紹,威龍目前實行的是自有基地管理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土地、苗木、水電、生態肥、種植技術培訓等所有生產費用都由公司投入,公司根據符合有機標準的葡萄質量和數量,向種植管理人員支付相應薪酬,而非傳統訂單模式下的簡單計量收購。
”這種模式在保護農戶收益穩定的同時,也可實現公司與農戶最緊密的結合——以工廠化、標準化操作要求,確保種植出品質上好的有機葡萄,從而保障有機葡萄酒的品質。“王珍海說。
前景:多贏模式下,發展可期
8月18日下午,記者來到威龍公司武威種植基地三區時,45歲的種植工人蔡國文剛剛忙完苗木管理工作,回到自己的居住區小憩。
老蔡原是武威市涼州區張義鎮大甘溝村二組的農民,此前單純以種地為生的他,一年的總收入尚不到千元。來到威龍之后,他和妻子成為了20多畝葡萄地的管理員,由于工作出色,去年一家的純收入達到近三萬元。不僅如此,他們一家還從”搖搖欲墜“的平頂土坯房中搬了出來,住進由威龍公司修建的”山東風格“的雙坡房。蔡國文的經歷也在其熟人當中引起了不小的轟動,”這段時間,總是有人問我,種植基地還招不招人。“他說。
威龍的”走出去“,不僅為自己的做大做強創造了條件,同時也惠及多方,成為一個多贏模式。來到種植基地的武威農民成為模式的直接受益者,統計資料顯示,目前有近千戶農民在種植基地工作,而他們每戶的年均收入,也從不到3000元躍升至30000多元,遠超當地平均水平。
在多贏模式下,受益的還有武威市政府。據了解,威龍公司的進駐不僅帶動了當地葡萄酒產業的整體發展。此外,由于威龍公司的種植基地位于騰格里沙漠邊緣,葡萄種植土地來源于沙地治理,同時在種植中引進滴灌節水技術,這對當地較為脆弱的生態起到了改善作用。數萬畝荒漠變綠洲,此舉不僅相當于為當地政府節約了環境治理成本,建在沙漠邊緣的葡萄莊園也為武威提供了一張綠色名片。
多贏帶來的效果也增強了武威市繼續合作的信心。近年來,武威市根據《甘肅省葡萄酒產業發展規劃》,做出了把以葡萄酒為主的”液體經濟“作為區域發展首位產業的決定。在其中,威龍也被當做一個龍頭企業來扶持。
”當前,我們正致力建設50萬畝優質生產原料基地,壯大威龍、莫高、紫軒等龍頭企業,把武威打造成國內一流的有機葡萄酒生產基地。“武威市委書記火榮貴說。
背景資料:武威:河西走廊葡萄酒重鎮
武威是中國葡萄酒的故鄉,早在2000多年前,張騫出使西域引進葡萄種子之后,就開始種植葡萄、釀造葡萄酒,武威葡萄美酒成為歷朝貢品。據《武威簡史》記載,漢朝時期,涼州葡萄及葡萄美酒已名揚天下。《魏文帝涼州詔》稱贊”涼州葡萄味長汁多——他鄉之果寧有匹之者“。唐代詩人王翰《涼州詞》中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成為稱頌涼州葡萄酒的千古佳句。
武威葡萄種植區光照充足,年日照時數2730-3030小時,日照率為59-69%,無霜期為160-180天,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蒸發量達1800-2600毫米,氣候干燥,相對濕度低,利于葡萄果漿糖分積累。近年來,當地葡萄種植規模呈不斷上升趨勢,吸引了不少國內葡萄酒大企業的目光。
最新評論
厲害呀
最不靠譜,時間不準時
16路車沒有上來
這幾個人還有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