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很后悔先看劉慈欣的書,再看何夕,頓時覺得兩人差的不是一點半點。何夕的文筆是他的第一個硬傷。科幻小說不好寫,其中一個很大原因是無法將高深的科技理論和術語通俗地表達出來。鑒于讀者中很大比例是文科生,所以這點如果處理不好,整篇文章就只能在閱讀過程中略過那些理論,若一整篇故事都基于文中的理論,那結果就是閱讀完畢后,讀者一頭霧水。說句白話,讀者買作者生產的電器時,大部分只要看電器運行的結果,而不要聽這玩意運行的理論。本書中的《漏洞中的槍聲》和《本原》就屬于這一類。(當然不排除我智商不夠,所以我只能說我自己的觀感)
其次,何夕想要模仿倪匡的衛斯理系列小說。先不說倪匡自己的小說水平參差不齊,無法獲得一個足夠明晰的標準。我只想說,倪匡的原作一般都是中長篇,這樣可以比較順利地推進情節,展開人物的性格。而何夕想要在中短篇的小說里進行模仿和還原,不是說不可能,只是說很難,而且容易畫虎不成反類犬。這個問題還衍生出另外一個問題——何夕在全書中除了《一夜瘋狂》以外其他12篇小說均用“何夕”作為主角。從我個人閱讀習慣上說,喜歡將自己名字作為主角的作品最好有一個文本年表,而不是像何夕這樣甲篇還是跳躍六道的神人,乙篇卻是漂流宇宙的孤兒。這一點上,同樣愛用自己名字的蔡駿和那多就可以輕松地整理出故事文本中的人物年表和周邊人物圖譜。
說了那么多,何夕的某幾篇小說情懷上還是不錯的。《六道眾生》、《異域》、《達爾文陷阱》三篇里都包含了對人類人口增加的擔憂。《缺陷》的內中理論和劉慈欣的《鏡子》里那臺超弦計算機一樣。《一夜瘋狂》的前半部分寫的驚悚,結尾倒是輕輕帶過。《漏洞里的槍聲》其實就是一個包裝了高科技理論的肥皂劇。《故鄉的云》里的情懷含蓄深沉,比《光戀》(狗血劇情)那種“直抒胸臆”好多了。若說模仿衛斯理最成功的,應該是《十億年后的來客》,拋開那個糟糕的結局,這篇的風格化描寫非常成功。我覺得《十》文中的鹽礦里堆放行星瓶一幕,應該是參考了X檔案電影版中大結局外星人母巢的設計(也不排除是ALIEN系列巢穴)。
最后我想單獨說說《達爾文陷阱》這篇的情節。何夕在這篇里應該是有寫作野心的,因為文中提到了蒙古新納-粹和印尼-排-華事件。這些在我國的文學里屬于敏感內容,何夕敢寫,也有出版社敢出,審查機構也沒攔阻,這倒是很讓人慶幸的。直到結尾前應該說寫作水準也算不錯,可惜結尾何夕犯渾,殺了新納粹的頭子,同時高喊“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用甲民族主義去消滅乙民族主義,只采用簡單的殺戮,不管怎么說都很中二吧。
以上。
最新評論
厲害呀
最不靠譜,時間不準時
16路車沒有上來
這幾個人還有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