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碑不僅起到引路的作用,看一看村碑的內容,還可知此村的歷史沿革、姓氏來歷、戶數多寡、歷代興衰以及風土人情。村碑,也是一個村的名片,村碑的大小規模、風格、豪華如否,反映了此村人的風貌與自信度。
這是龍口市東江街道北山村的村碑。坐落于村西市級公里旁。于公元2021年8月,拆除舊村碑重新建成。碑身由花崗巖磨光制成。其高1.36米 、寬 2.1米 、厚 0.45米 。碑座高1.1米,寬 2.3米,厚 0.6米 。
腰線雙層磨光花崗巖吊沿,碑身前面雕刻隸書“北山村” 三個大字,每字下面刻有相應的漢語拼音。村碑大氣,不失樸素;莊重,不失時代感。反映了北山人腳踏實地,奮發致富,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與時俱進的精神風貌。
碑身背面刻有碑文。據碑文記載,北山村是由王姓于明萬歷年間從云南遷于此地,當初王姓老祖極具眼光,選此風水寶地作為村址。
本村北靠九頂鳳凰山,南鄰歸城古址,坐落于萊子古國都城的后城,村前鴉雀河上游支河流繞村流過,南望四公里處,是聞名遐邇的萊山。
小時候就聽過傳說:當初本村村名為“寶山”,后不知何時何因改為“北山”。本地為上成風水寶地,九頂鳳凰山的最南面的兩座最高的山塂的周圍村落,將會出斗米之官,這一地氣,被南方人識破,南方人為了破壞地氣,就在九頂鳳凰山最高亦即靠近北山村的那兩座山塂上建了廟、庵,據說當時殿宇森嚴,亭臺層疊,樓閣高聳,香火旺盛。抗日戰爭年間,廟宇全被拆毀。廟宇確是歷史的存在。至于,是否南方人為破壞地氣所建,就無從查考了。不過這一傳說,也為北山村的歷史,增添了一定的厚重感和神秘感。
小時候我們稱村北的那兩座山塂為“北廟”和“北塂”,北廟的山頂上,聳立著二十米高的木制三角架,據說是“飛機航行”的地面標志。當時我們每年都會數次登上山頂,極目四周,歸城十八村,萊山以北,北廟之南的那片平原盆地盡收眼底,真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景小”的豪邁。
那時山坡、溝壑長滿了仙草、雜樹,山上植被繁茂,風吹草樹,發出陣陣濤聲。半山腰繞山挖有一米多深的溝壑,那是戰爭年代挖的戰壕。不見了烽火硝煙,遠去了號角槍聲。但聽著陣陣的松濤,看看眼前彈痕累累的戰壕,穿越于茂密的荊棘草樹中,不禁產生肅然的心境。
北廟、北塂地質石層為碳酸鈣,是建筑材料水泥、生石灰、石子的重要原料,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至本世紀一十年代初,三十年間周圍村對兩山,進行掠奪性開采,以致北廟幾乎被消失了,北塂也被掠走了百分之七八十。留下的是坑、灣相連,溝、壑縱橫,創傷滿目,蕭條凄慘的景象。好在市政府于幾年前,下發禁令,嚴禁開采,并投巨資填坑墊灣,平溝整壑,植草栽樹,最大程度地挽救兩山的地質生態,地緣地貌。
北山村受地理、地形之限制,無地上水源,沒有一座水庫,上世紀七十年代,大搞農田基本建設,興修水利,于村東一華里處深挖大口井,并建起三級揚水站,將水揚到了北塂,解決了村里農田水澆問題。改革開放后,村民棄農經商,棄農采石,外出打工,荒蕪了土地,水利設施亦被廢棄破壞。隨著經濟形勢的發展,農村經濟也在轉型,村民又撿起了荒蕪的土地,為方便村民種地 ,村里投大量資金,于今年秋后硬化田間主干道六百多米。同一時間,于村西,打機井一處,并鋪設地下管道至田間地頭。村里的干部群眾看著眼前的景像,激動地說:明年種地有水啦,拉莊家再也不用越溝坎趟泥濘擔心翻車了。
務實求真,自謀幸福,是北山村的歷史傳統,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村里就于村東打機井,為村民安裝上了自來水,領先于別村十幾年。由于村東地勢低,地下水源不足,天旱時,地處高的人家就吃不上水,水質也不好。為徹底解決村民吃水問題,2017年至2020年三年時間于村北村西打機井兩眼,安裝上了壓力罐,自此村民徹底擺脫了吃水難的困擾。
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大的背景下,近年來,村里不斷投入財力物力,整治村容村貌,村民出行情況、休閑條件在不斷改善,幸福指數在不斷提高。
村碑這一歷史符號,它將承載著村中的人文風情,發展變革鐫刻于農村的歷史碑文。文/王克翔
最新評論
厲害呀
最不靠譜,時間不準時
16路車沒有上來
這幾個人還有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