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提到巖溶地貌,可能會聯想到我國西南地區秀麗多姿的巖溶洞穴。這是由于西南地區廣泛分布的石灰巖地質條件以及降雨充沛的氣候條件所決定的。作為巖溶地貌重要類型之一的溶洞,山東境內主要分布在魯中南地區。在膠東地區,目前僅發現幾處。
其中,位于龍口境內的小萊山溶洞堪稱膠東一絕。
小萊山溶洞,位于龍口市蘭高鎮歐頭孫家村東1里處的小萊山西麓。鴉鵲河從歐頭孫家和小萊山之間流過,匯入黃水河。鴉鵲河因舊河道從村西南沿小萊山西側流往西北方向,形似月牙狀,因此又被稱作月牙河,因早年河兩岸樹木挺拔,多棲息鴉鵲(喜鵲)而得名,是龍口“母親河”黃水河的重要支流之一。
小萊山屬于東西綿延10公里的鳳凰山山脈的末端,海拔僅有幾十米高。別看小山不起眼,在當地卻頗有名氣。它的得名來源于山頂上曾建有的萊山月主祠行宮,俗稱小萊山廟。
據當地八九十歲的老人講,解放前小萊山頂上有一座寺廟,建于唐代,里面安放有徐茂公的塑像。1939年,日本人侵華時,將廟拆除,建起了炮樓。如今在小萊山頂上,仍可見到當年鬼子炮樓、壕溝的痕跡,以及一些散落的殘磚。
小萊山溶洞最初發現于20世紀30年代,有一張拍攝于1935年的老照片,反映了小萊山溶洞因為采石露出洞口,引起四方民眾聚集洞前觀看的情景。
小萊山溶洞被當地人稱為“老婆洞”。傳說早年間常見一老年婦女出沒于洞口。又傳說小萊山溶洞直通登州府,這老婦經常通過小萊山溶洞來往于蓬萊和黃縣之間。這些傳說為小萊山披上了幾分神秘的色彩。盡管此前也有人曾手擎蠟燭、火把進入洞中探查,但由于洞內深遂巨測,人們一直難以搞清洞內的結構和深度。
1986年5月,通過對小萊山溶洞的考古試掘,已探明溶洞南北直線長120多米,折向長度為330余米,發現較大的洞庭4處,最長的鐘乳石達1.5米。舊石器時代人類利用天然洞穴作居所,是一種重要生活方式。小萊山溶洞也不例外,蘊含了大量的歷史文化遺存和人文內涵。
試掘過程中,在位于洞口西南75米處的較大洞庭內,發現了動物骨骼化石和陶片,還有使用過的石斧及焚火遺跡,說明人類曾經住過這里。經考證,這些出土文物分別為一萬年前的動物化石和新石器時代遺物。溶洞是否存在與動物化石同時期的舊石器時代文物,目前尚不清楚,有待今后工作繼續考證。
最新評論
厲害呀
最不靠譜,時間不準時
16路車沒有上來
這幾個人還有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