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博物館,珍藏著一件來自渤海之濱的國寶,這就是作為西周時期斷代標準器的啟尊。啟從王南征。這是刻在啟尊上的一段銘文。意思是說,啟跟著周王往南方征戰。
而在山東博物館,這件帶著提梁的青銅器,也是以啟的名字命名,叫做啟卣,上面也鑄有“王出獸南山寇”的字樣。
這兩件西周青銅器,1969年出土于原黃縣小劉家村歸城城址。龍口市博物館館長馬志敏一直在研究歸城城址出土的文物,當年震動中國考古界的歸城考古大發掘,先后共出土了青銅器和其他文物400余件,其中帶銘文的青銅器一級文物12件,至今讓史學家們醉心不已。
因為歸城城址重要的考古價值,史學界的研究一直在進行。2007年至2009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龍口市博物館等考古部門組成聯合考古隊對歸城城址及周邊地區進行了為期3年的全面調查。
歸城城址分內城和外城兩部分。外城沿山圍筑,面積約8平方千米。內城建在盆地中央,從空中俯瞰,南北長490米,東西寬525米。根據史籍的記載,專家們推斷,這里就是2500多年前萊國的都城。
萊國,這個鮮有出現在史料中的國度,因歸城城址揭開了面紗。根據史書記載以及青銅器銘文,專家們勾勒出了萊國的地域范圍,這個國土面積大約相當于今天煙臺和威??偤偷墓糯T侯國,沃野千里。
丁氏家族,開啟齊魯商道富甲一方的歷史記憶
黃縣丁氏家族在明清時期是名門望族。丁家在食足錢豐之時營造的這座經典膠東民居,擁有3400余間房,遍及大部分黃縣城區,目前尚存的243間房,占地約1.5萬平方米,不足原來整個丁氏八大支系故宅的十分之一,但依然方正統一,莊重沉穩,匠心獨到的設計處處體現著明清以來盛行的宗法禮制秩序。
走進丁氏故宅,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琳瑯滿目的漆金楹聯,這些清代名流顯貴為丁家所作的楹聯意境深遠,筆力深邃?!扒趦€持家,能遵祖父詒訓便為世業;詩書宜興,莫使子孫廢讀即是福基”,這幅大學士賈楨親筆書寫的楹聯深刻闡析了丁氏家族繁榮昌盛的根本所在。
丁氏家族自明初遷至黃縣距今有六百年的歷史跨越了整個清代,極盛時,當鋪遍及東部沿海11個省市,資產折合白銀5400余萬兩,相當于清政府兩年的財政收入。做小本生意起家的丁氏家族,在“學而優則仕”的理念下,以學入仕、以仕保商、以商養學,最終成為膠東的名門望族。
龍口粉絲譽滿天下,書寫良港龍口的前世今生
龍口粉絲,其柔韌如絲,潔白光亮,細膩滑嫩,入水即軟,久煮不碎,早已贏得了無數褒贊和榮譽。
龍口港,水深域闊,極少冰凍,是北方的天然良港。民國之初,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寫道:“吾意在北方奉天、直隸、山東三省海岸,應設五漁業港。龍口就是孫中山規劃中的北方五漁業港之一。憑借良好的港口條件和優越的地理位置,龍口港于1914年開埠建港。
1919年,中國第一座鋼筋混凝土棧橋碼頭在龍口港建成。
自明末清初便名揚四海的當地特產綠豆粉絲,借助龍口開埠的便利,紛紛集中到龍口港裝船外運,經由香港、上海轉銷南洋、西歐等地。這些粉絲因發自龍口港而被統稱為“龍口粉絲”。
龍口,依山河而生,向海洋而興。
地處山海之間的龍口擁有山一樣的情懷,海一樣的抱負,也書寫了光耀山海的歷史。
最新評論
厲害呀
最不靠譜,時間不準時
16路車沒有上來
這幾個人還有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