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黃縣城,出承恩門(西城門)經月陽橋(俗稱粉橋)至西圩門(步云門)這一段路舊稱西關街。中間一座西閣將其分為里外兩部分,習稱西閣里、西閣外。西閣里有座月陽橋,從這座橋開始,西關大街徑直斜向西南,這就為新時代的城市建設設置了難以逾越的障礙,留下了無法彌補的遺憾。那么,黃縣城這條當初最為繁華的大街為什么斜向西南呢?
元代后期,兵燹連年,天災不斷,黃縣人口所剩無幾,城里居民屈指可數,城外住戶更是寥若晨星。明洪武五年(1372年),守御千戶韋勝重修黃縣城時,與縣城西街筆直平行向西延伸的西關街最西端僅達月陽橋,街面上為數不多的一些店鋪、作坊及民戶散落地分布在街道兩側。再往西不遠便是鄉村野坡,每到夜晚西關街上便家家閉戶,鋪鋪關門。
明洪武九年(1376年),縣丞楊順祖在西關后驛街修建龍山驛,驛站東去登州府城60里,西至黃山驛60里,驛站之間的驛道(習稱官道)從登州府城往西南經龍山驛,跨月陽橋繼續往西南,直往黃山驛、朱橋驛……是府城通省的重要通道,凡官府“遞囚、餉鞘、文書均于龍山、黃山兩驛止宿頓置”,月陽橋以西驛道兩旁的建筑均依道而建,一條從月陽橋開始斜向西南的西關街的雛形由此開始形成。
明代中期,舊官府的一系列休養生息政策初見成效,各地商品經濟空前活躍,縣城西關驛道兩側逐步成為重要的貿易場所。景泰年間一座花欄華柱、雕梁畫棟的西閣在西關跨道拔地而起,使原本繁鬧的街道增添了幾分都市色彩。明代后期,原來設在四街的縣城集市改在四關:東關集逢九,西關集逢一、五,南關集逢七,北關集逢三。以上諸集,唯西關稱大集,最為繁盛之極,就連棲霞、招遠等鄰縣的商販都跑遠道前來趕集。商業的興起帶動了西關街的興起,那些市肆而賈者爭相在驛道兩側造房建屋、設廠開店,一條沿著驛道由東北斜向西南發展的西關大街初具規模。
清康乾盛世,國泰民安,劉、李、袁等一些富庶人家先后在柳行、李博士疃、二圣廟等村大興土木,城西人口驟然倍增,一時間西關街上商號林立,店鋪毗連,小販絡繹不絕,這條斜向西南的東西大街愈加繁華。
清咸豐年間修圩城,西關街被圈在圩子墻以里,商號商家的利益有了進一步保障,加之扼守在這條街西端的步云門是城里通往西鄉的咽喉,就更加快了西關街的發展。清末民
初,“黃縣城的商號主要集中在西街和西關街,僅西關一條街就有商號157家,且多數為較大之商號,如錢莊、雜貨店、綢緞莊、棉布莊等。”
由于年代久遠,志書失記,當年西關街的繁華景象已經難以再現。如今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朱常福、王煜生等一些黃縣人記憶中的西關街。
上世紀四十年代后期,西城門外是條護城濠,城濠西沿道南有個銅器鋪,與其毗鄰的是禮帽店,接著是福昌利(今供銷大樓一帶)。
福昌利是黃縣城舊時經營綢緞布匹、粗細雜品的老商號,它不僅聚集了全國各地的特產,而且置備結婚用品,開辟了租賃業務。福昌利的創始人是城南北智家的孫嵩生,一開始他以擺干菜攤為業,經營海貨、山貨、紅糖、白糖、錫箔、燒紙等日常生活用品,幾年后和其他幾個人合伙在南巷街口租了兩間房屋,取名“福昌利”,門面正對北巷街口。后來福昌利經營范圍擴大,成為黃縣城經營綢緞布匹、粗細雜品的老商號,其規模、信譽、服務在民國時期堪稱一流。
從福昌利往西,道南的買賣是公記藥房,再往西依次是稻香春馃子鋪和包子鋪、布店,然后是上下兩層的集風樓飯館,其隔壁是印書坊、火燒鋪,往西是磨房、醬園和寶盛利。
寶盛利是西關街道南一家大粗雜貨店,門前的楹聯是:“自造洋燭供蠟,采辦煙濰雜貨”。這副聯是一個絕妙的廣告,短短的兩句話,12個字,道出了全部經營商品。入秋,寶盛利柜臺上擺著個盛蘋果的草囤子,上邊放著一個蘋果樣品,好幾天也賣不出去一個,一囤子蘋果頂多有30斤,能賣許多天。那時群眾的生活水平低,不像現在成筐成箱地買蘋果。
泰合爐鐵工廠。張晉環 ?提供
寶盛利門前西邊是連接大街東西的粉橋,飲馬灣里的水經此向北匯入馬渠河。再往西為肉架、雜貨店、吉來順戲裝店、油漆店、大羅香馃子鋪、鞋鋪、油漆店、鍋店、包子鋪、惠珍銀爐、油漆店、廣隆永銀爐、田益成鍋店。
田益成鍋店,掌柜的是松嵐人。這家鍋店是共產黨的地下交通站,在很長一個時期內,為山區部隊提供制造武器的鐵料。他們把鐵裝上大車后,通過西閣外一個車子鋪的人送出圩門,運往山區,后來鍋店掌柜的兒子和伙計王樹吉等都參加了八路軍。
田益成鍋店的旁邊是吉順德(今西閣外商店),主營布匹綢緞。吉順德的西邊是西閣。在老人們的記憶中附近還有雙合德錢莊及一家鏢局。
西閣外道南盡是些大車店、驢蹄爐、木匠鋪,著名的品字泉就在這一帶。
1942年,東生利綢緞莊全體職員合影。
西閣外品字泉的對面,道北是張經源的泰合爐。張經源,名滋謙,是這家鐵工廠的東家和掌柜。抗日戰爭時期,泰合爐曾將廠內的機器及鐵、油等材料借給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第三大隊籌建圈楊家兵工廠。
溝北沿王家的西順樓銀爐恰巧和溝南沿的徐老七餛飩鋪隔水相望。往東是連記雜貨批發棧、洋鐵鋪、博愛醫院。再東邊是登仁壽藥房,與溝南沿王家的小剃頭棚形成鮮明對照。再往東是一座橫跨在水上邊的石橋。橋東溝北沿是大煙館、印刷廠、棧房。由此水溝至粉橋北折而向北,西閣里大街因這條水溝造成的一條大街及一條小街的局面告終。
在人們的記憶中,粉橋上曾有個板房,專賣干果鮮果,橋東道北有書筆鋪、雜貨店、中藥鋪,再往東是龍王廟。廟東依次是車子鋪、公利醫院及經營粗雜貨、布匹的義順和、孫家鑲牙館(兼營照相)、賈家雜貨鋪、曲家鑲牙館、鍋店、印書館、雜貨店、財神廟。廟東有個石灰店,往東還有小鋪、鏡鋪,接著是大新醬園。北巷街口東邊路北有家剃頭棚,再就是同增福酒樓,最東邊的五金店正對著道南的銅器鋪。
老人們說西關街上能叫出名來的有復泰義、和豐、信誠永、信泰幾家錢莊,只是難以說出其準確的位置,據說財神廟南首原來是福順德錢莊。
西關街為黃縣城的鬧市,《黃縣志》歷數城鄉集市繁榮后,筆鋒一轉,稱:“西關則列肆,數百銀錢之肆,多至數十,閩廣蘇杭西洋巧麗之物,靡不畢有,儼然一小都會矣。”
離泰合爐不遠,東面的柳行村有股水從城南經水門入城北流,穿過西關大街折而向東,在粉橋北邊匯入馬渠河。緣于此水,西閣里大街道北一段被分為溝北、溝南兩部分。溝南沿的店鋪從西往東有的賣水果、賣茶葉,有的賣火燒、彈棉花,還有座二層小樓。張家雜貨鋪的東面是徐老七餛飩鋪。餛飩鋪的東邊有座連通南北的石橋,水在橋下向東流去。橋東溝南沿是小鋪、表店和王家開的剃頭棚、吳家開的餛飩館,往東是錫匠鋪,再往東是東生利綢緞莊。
最新評論
厲害呀
最不靠譜,時間不準時
16路車沒有上來
這幾個人還有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