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黃縣城生活的老人都知道,黃縣城只能算是一座袖珍小城。
按舊時建城規制,每座城池建有內外兩道城墻,內城墻以內為內城。舊黃縣的內城,大略以現在的大十字口,即新華書店一帶為中心,東城門在今“登瀛門遺址”處,東城墻則在今東市場一帶;西城墻位于今西大街,街西的樓房所在地則是原來的西城壕;城南端到老水果市,現在繁華的南大街就是原南城墻的座基,老郵局南的十字路口就是南城門舊址;而北城墻在現機關幼兒園北墻外。黃縣城內城規制恰似一個正方形,每邊不足一里,黃縣城確是一座小城。
黃縣城的外城墻,又叫圩子墻。現南大街東頭路北,保留一段圩子墻遺址,這段墻向北延伸到現恒源商城一帶、向南延伸到南沙溝,便是整個東圩子墻。從南沙溝向西延伸至現在西環路以東,就是南圩子墻,在南沙溝西口處建有南圩子門。西圩子墻則建在現西環路東,將柳行、牛牛居等村圍于墻內。東北角有一小圩子門,即登瀛門,在現在的恒源商城東門外附近。北圩子墻從此向西,直至與西圩子墻接合。由此看來,即便按外城范圍,舊黃縣城的規模也實在不能說大。
舊黃縣城規模小,街道只有以大十字口為中心縱橫兩條大街,說是大街,其實寬不過三丈多點,長約一里而已。即使連城門到圩子門內“四關”干道算上,其長也不過一里多點。至于其它內外城的所有街道小巷,均窄得可憐,即使通往富甲一方的“丁百萬”府第的北巷街,當時也只能跑開一輛馬車。
當時,最好的交通工具是馬車,一律木質車輪,車輪周圍裝有堅厚的鐵箍。黃縣城主要街道路面都以石條或磨盤石鋪就,馬車在街道上長年累月行駛,路面上便軋出兩道深深的車轍。下雨天,車轍里積滿了水,成了兩條長長的小水溝。而不鋪石條的小巷,雨雪天則變得泥濘不堪,無法下腳了。
如今,舊黃縣城不過是龍口市城區的一部分,昔日的街道也變得寬闊,且已全部硬化。撫今追昔,令人更感到改革開放給龍口市帶來的可喜變化。
最新評論
厲害呀
最不靠譜,時間不準時
16路車沒有上來
這幾個人還有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