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1年 (清道光二十一年)
農歷二月十七日,大雪,積深數尺,凍死多人。
是年,山東巡撫托渾布赴登州巡查,途經黃縣,責令嚴加防范英侵略軍。
重修城垣。
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
十二月,大雪,平地積深數尺。
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
春夏,疫病流行,幼兒多夭折。
1849(道光二十九年)
是年,知縣宋煒圖續修文廟,并建士鄉書院考棚30余間。
1850年(道光三十年)
是年,在戰家夼村北田中發現魏中堅將軍鞠彥云墓志一方。
1853年(清咸豐三年)
三月十二日,黃霧四塞,行人衣服皆成黃色。
七月下旬,石良集村民張九仔聚結村民80余人起義,響應太平天國軍北伐,被團練局趙華林率兵鎮壓,張九仔等6人被捕入獄。
是年,黃縣團練局成立。
大李家村杜浣花(女)著《秋風剩葉詩》集出版。1932年4月,杜明甫重輯刊印。
1854年(咸豐四年)
八月,大風拔樹,房屋倒塌,人、畜多受其害。
十二月,賈楨任體仁閣大學士。
1855年(咸豐五年)
八月十八日,13只海盜船駛至龍口海面,鳴金放炮欲登陸,沿海團練集結防備。二十四日,海盜船突破黃河營防線登陸殺掠,不久,退回海上。二十六日,海盜船被兩艘清軍兵船擊沉八九只,死傷多人。
1856年(咸豐六年)
是年,大旱,作物歉收。
1857年(咸豐七年)
五月,蓬萊至黃縣諸由觀大道修成,全長20公里,寬3米多,用工7000個,費銀1500兩。夏秋間發生嚴重蝗災,食禾殆盡。
1859年(咸豐九年)
五月,龍口設厘金局。
是年,縣人丁培鎰充任翰林院上書房行走;丁培杰任戶部主事。
1860年(咸豐十年)
是年,丁培鎰駐黃縣辦團練。
招遠粉絲開始由龍口港出口,始稱“龍口粉絲”。
1861年(咸豐十一年)
五月,縣人捐錢環城筑土圩,九月初停筑,至冬季續筑竣工。周長5公里,高4米,寬2.67米。耗資4萬余緡。
九月十九~二十六日,劉登瀛率捻軍抵縣境。十月一~八日,李成率捻軍再抵縣境,率眾攻城數次,未破,東去蓬萊。
十月,傳染病流行,患者目黃,孕婦死者尤多。
1862年(清同治元年)
八月,淫雨連綿,莊稼受災。
是年,龍口厘金局改制為煙臺東海關龍口分關。設黃河營等13個分卡。
設龍口稅局。
1863年(同治二年)
是年,知縣楊濟祈呈山東巡撫改黃中中縣為下下縣,民賦稍減。
1865年(同治四年)
是年,登州浸信會海雅西派孫祖耀、梁維升至黃縣講道。
1867年(同治六年)
七月十四日,捻軍抵黃,攻城未克,旋離境。
秋,痢疾流行,染疾兒童多亡。
1868年(同治七年)
春,拆除土圩,用土、沙、石灰混合筑成城墻,十月竣工,費錢106800余貫。
1869年(同治八年)
春、秋,境內遭旱災,農作物減產五成以上。
1870年(同治九年)
是年,西悅來丁家于縣城西關開設登仁壽藥局。時為境內最大的中藥店。
1871年(同治十年)
六月,大風,自境西南至東北5公里,大樹拔起,房屋傾倒甚多。
是年,小麥大豐收。
原知縣尹繼美重修縣志,共10篇14卷,有序、凡例。
黃縣劃為4都45社。
英國在屺島海角山頂設導航燈塔。
1872年(同治十一年)
是年,縣人丁晉祺任戶部郎中。
1873年(同治十二年)
是年,尹繼美再修縣志。
1874年(同治十三年)
是年,黃縣驛設黃山巡檢司。
1875年(清光緒元年)
秋,五谷不收,鄉民餓死很多。
1876年(光緒二年)
七月,蝗災,禾、樹葉被吃光。
是年,天主教由濟南傳入黃縣。
1878年(光緒四年)
是年,丁晉祺捐款資助瀛州書院膏火。
1879年(光緒五年)
是年,境內淫雨40天,農作物受災。
晉豫饑民逃荒至境內,丁晉祺捐1200金以賑兩省饑民。
1880年(光緒六年)
八月,山東巡撫周恒祺調曹州總兵王正起率部于黃縣,煙臺、福山一帶布防。
是年,丁晉祺捐賑款400余金。
1881年(光緒七年)
是年,丁晉祺捐資辦團練。
1882年(光緒八年)
八月,大雨數日,泳汶河暴溢,農田淹沒。龍口沿海一帶村莊平地泛舟,十數日水方退。
秋,歸城大于家出土古一紉,文為“陳疾私 ”。物藏于縣人丁樹楨家,據考古家斷為戰國時期文物。
是年,王振岐統領貴州兵千余人,駐城西位莊寺。
1883年(光緒九年)
是年,農作物豐收,小麥畝產100余公斤,谷子、高粱畝產120余公斤。
1884年(光緒十年)
七月,中法戰爭爆發后,山東巡撫陳士杰赴黃縣督辦招募兵勇。
八月初,縣辦團練,總局設于城隍廟。
1886年(光緒十二年)
是年,龍口易名金沙灘。
1888年(光緒十四年)
六月十四日,渤海灣發生7.5級地震,境內建筑物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
六月,重修縣城文廟兩殿。
1889年(光緒十五年)
是年,美國傳教士浦其維來黃傳基督教并設立教區。1892年,在城北宋家疃創辦華洋書院。
1891年(光緒十七年)
是年,縣人賈致恩遷浙江布政使。
1892年(光緒十八年)
秋,城南歸城出土一戰國時期黑色高檠陶豆,現存于山東省博物館。
是年,發生蝗災,全境饑荒。
境內行使銀元。
1893年(光緒十九年)
八月,大風拔樹。
是年,縣城墻重修。
1894年(光緒二十年)
是年,縣分乾山、蘆山、萊山、平山4都,領44社。將團練保甲合為一體。
縣內始用玻璃罩燈。
外國火柴始入縣境。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
二月二十五日,全縣成立防勇、團勇兩部。翌年正月十六日,將團勇遣散。
是年,王守訓補充武英殿纂修。
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
春,城東南魯家溝出土10件古銅器.
是年,俄幣盧布(俗稱俄帖)流入黃縣。
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
是年,縣設電報局。1907年正月,分設龍口電報所。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
春,干旱,民艱食。
七月十三日,午后1時至翌日晨5時左右暴雨迅雷,城內水深二三尺。
是年,縣設郵政局。
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
是年,旱災嚴重,全境饑荒。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
春,諸高爐村張宗坤之子張元春響應義和拳運動,聚眾設壇,自任團長。九月間,元春等3人騎馬挾刃入城,鄉民從之,被縣令肖啟祥殺害。
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
三月,王叔鶴在城里創辦第一開成小學。
是年,錢行集資建黃縣錢行公所房于西關財神廟西。
美國差會美南(西)浸信會遣傳教士由廣州抵黃縣。
美商美孚石油公司的“美孚牌”、“德士古”牌煤油進入黃縣市場。由煙臺在黃縣的分號“政興公”代銷。
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
秋,霍亂病流行,染者多死亡。
是年,龍口在理公所成立。
美國基督教浸信會在小欒家疃建懷麟醫院。
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
是年,書院停辦,教諭、訓導兩學官被撤廢。
1904年(光緒三十年)
九月,境內遭臺風襲擊,沿海漁船多撞破,淹死七八人。
是年,縣署遵照“癸卯學制”,在魚市街創辦第一所高等小學堂。
招遠人劉氏來黃縣創辦印刷業。
育英、公益學堂附設速成師范班。
萬國紅十字會黃縣紅十字分會成立。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
八月二十日,縣人徐鏡心在日本東京參加中國同盟會成立大會,被委任為山東主盟人。
是年,山東省于黃縣設登萊桑蠶局。
縣辦自治,全縣劃為五大區和城區。
縣設置商會于南關魚市街,龍口、北馬設分會。
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
春,徐鏡心等人在煙臺創辦東牟公學、《渤海日報》、圖書儀器公司,在掖西創辦掖西中學。
是年,成立勸學所。丁葆筠任總董事。
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
是年,徐鏡心委其兄徐樂三和堂弟徐鏡古創辦“坤元女學堂”。
徐鏡心應邀赴奉天(今沈陽市)任《盛京時報》主筆,宣傳革命。
始設警察所,后改警察局,巡警局。
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
春,縣人淳于鴻恩任山東通志館分纂。
是年,黃縣首次成立農會。
龍口改置縣丞,整頓稅務。
文基大張家張士明義務倡修馬藺大路,路長5公里,寬4米。
1909年(清宣統元年)
是年,度支部加增契稅,民戶叫苦不迭。
1910年(宣統二年)
春,縣人王叔鶴、丁佛言、王厚庵當選為省咨議局議員。
十月,黃縣籌備自治,全縣劃為1城1鎮20鄉。
是年,縣人欒繼行在石良集開辦縣內第一家西藥鋪。
龍口警察所建立。
徐鏡心返里,發展同盟會員,辦農會。
1911年(宣統三年)
春,黃縣成立參議會。冬,議會停止。
十月,縣設巡局,后改為冬防隊。
黃縣同盟會籌備光復黃縣事宜。
是年,錢市公所成立,初設于南關商會內,后移于西關錢市西偏房內。
最新評論
厲害呀
最不靠譜,時間不準時
16路車沒有上來
這幾個人還有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