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欠一屁股債到資產上千萬,劉玉祥帶領尹村人將“荒原”變為“綠洲”
1974年臘月21日,時任村黨支部副書記的劉玉祥面對辛苦一年還欠下一屁股債的鄉親們,一心酸楚激起滿腔斗志,說出了所有人都認為很牛氣的話:“咱們有力氣、能吃苦,為什么不到外面闖一闖,死呆在家里受窮!”當年春節過后,劉玉祥帶著村里的十幾個壯勞力去了煙臺。從在建筑工地打零工到拉起小規模建筑隊,他們的足跡遍布煙臺各個角落。年底,劉玉祥從煙臺帶回124000元錢。這筆在當時可謂天文數字的巨款著實讓全村群眾歡欣鼓舞過了個好年。村里還因此建起了一個小粉房。尹村的集體經濟從此打下了堅實基礎,群眾的溫飽問題從根本上得到了解決。
1986年,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不久的劉玉祥,向村里交足建筑隊的所有承包費后,又將自己應得的8萬元收入全部拿了出來,一次性投入到遭遇困境的村粉絲廠。為了保住全村群眾最穩定的收入來源,劉玉祥解散了建筑隊,推掉一切煩雜事務,成月吃住在廠里,和干部職工研討生產經營管理方面的問題,自費外出求師學藝、考察市場。經過兩年辛勤努力,生產工藝改進、技術含量增加、產品質量提高的粉絲廠終于走出困境,并成功與市外貿公司聯營,生產的“尹龍”牌純綠豆淀粉、粉絲在國內外市場上一炮打響,1988年被評為部優產品,獲“金桂獎”,當年出口創匯500多萬元。
要么不干,干就干到最好。劉玉祥身上與生俱來的愛鉆牛角尖的這股“牛勁”,給他、企業以及全村人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騰飛的機遇。“粉絲廠每年都有幾百噸的粉漿水作為廢水排掉,對環境也造成污染,我一直尋思怎么把它變廢為寶。”命運總是垂青愛思考的人,一個偶然的機會,劉玉祥聽說天津軍事科學院擁有利用粉漿水加工高蛋白精飼料的專利技術,他立馬趕過去考察論證談判,最終拿到了專利使用權。回村馬上組織生產,第一批蛋白精飼料一次性試產成功,投入市場后供不應求,年凈增100多萬元利潤。廢水變成了金子,全村沸騰了,村民們紛紛豎起大拇指:“劉玉祥就是牛,不服不行!”
此后,劉玉祥又多方努力,為企業爭取到了產品自營進出口權,使產品走出了國門,銷往日本、美國、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臺灣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原有的幾十萬元固定資產迅猛增值到1000多萬元。
一心撲在工作上,劉玉祥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給了集體事業
“早上兩三點他就爬起來去廠里,一年到頭都這樣。”說起劉玉祥,老伴于淑榮關切中透著無奈。粉絲廠作業時間是凌晨3點至中午12點,幾十年來,劉玉祥總是凌晨2點起床,第一個來到廠子里。“他在廠里不是光看看,當指揮,而是親自上陣干。”從開始就和劉玉祥搭班子的村委委員、粉絲廠生產廠長郭常文告訴記者,“他還凈挑臟活累活干,從漏粉、曬粉到搬粉團,沒有一樣他不上手的,中午就和大家伙一塊在曬粉場里吃點家里送的飯。”
“今春新生產線試生產,半月時間劉書記一直靠在第一線,流水線中最累的搬淀粉活讓他‘包了’,六七十斤一袋濕淀粉,他一個人搬到一米多高的臺子上,從早上到中午,一共70多袋,還另加十幾袋干淀粉。”
“這不把老頭累壞了?!”聽著郭常文的介紹,記者不無驚訝。“可不,半月下來,他也趴下了,腳腫得老大,腿疼得不敢走道,在家躺了三天!”
“第四天在家實在憋不住了,人家一瘸一拐地推個自行車來上班了。”
“都不敢走道了怎么還推個自行車?”
“拄個拐怕人笑話,這不人家把自行車當拐用了嗎!”
郭常文的話把在場的人逗樂了,但記者心底涌起的是由衷的感喟和敬意。
說起劉玉祥以廠為家,一心為公,村里百姓無不感佩。村民施鳳華告訴記者,劉玉祥住了幾十年的老屋因年久失修都快塌了,今年春不得不找人扳倒重蓋。可他家蓋房的一個多月正是粉絲廠最忙的時候,劉玉祥這段時間成天靠在廠里,家里的一切全推給了妻子。
談起丈夫,妻子于淑榮百感交集:“他十幾年前做過聲道和氣管手術,從那時起晚上睡覺就得戴呼吸機。”“零四年又切去一個腎,他的身體不好,歲數又大了,俺不想讓他再這么干下去了,他是不要老命了!”
“他就是一個工作狂,太敬業、太認真!”在村小學教了一輩子學的朱尊孝這樣評價劉玉祥。
“老書記都這樣干,我們還有什么可說的,在我們村,兩委成員全是一線工人,除了處理村里公務時間,都在廠子里干活。”郭常文笑著說。
企業創造的財富全部回饋群眾和社會,劉玉祥樹立了純正共產黨人的典范
經多次改擴建,粉絲廠由原來的傳統“小作坊”發展成為擁有五個分廠,資產2000多萬元的現代化大型生產企業。
20多年來,建農業生產設施、學校、老年公寓、村民文化活動中心,上自來水、有線電視、安保設施,整修街道、綠化村莊、修建排水系統,還有米面油等福利、對老人的補助等等,資金來源無一不出自粉絲廠。
為減輕村民操辦紅白喜事的負擔,2010年,村里出資100多萬元建設了上下兩層、600多平米的村民服務中心,為村民免費提供場地、桌椅餐具、舞臺音響以及煤電水等,年可為村民節省四、五十萬元。慕名而來的周圍村民也同樣享受尹村村民的待遇。
劉玉祥還兼任平里片9個村的聯合黨委書記。在班子和村莊建設,村民福利方面,劉玉祥出錢、出物、出力,毫不計較。現在不但這些村的班子成員有事找劉玉祥,群眾也是有事就想到劉玉祥。聽說尹村的殘疾人都由村里配上了輪椅,山后曹家有殘疾的鄒世運和關李村的柳忠芝就托人找到了劉玉祥,劉玉祥二話沒說,讓人買了輪椅送了過去。
“為了幫助石良南部山區脫貧致富,劉玉祥又牽頭聯合黃城集村和豐儀店村,共同出資30萬元,建立了合作社性質的小米生產基地,目前已有五個村、400余戶、600多畝的規模。”石良鎮黨委副書記高衍衛告訴記者。
“只要項目走上正軌,我就退出來,把它交給當地村和群眾,我只是‘出個義務工’。”劉玉祥如是說。
“別看劉書記幫人時出手很大方,對自己卻出奇得摳!”對劉玉祥的摳門,郭常文列了幾條。一是尹村擁有上千萬的身家,可兩委成員的年收入都不到兩萬塊;二是劉玉祥出差,坐車和住旅館揀檔次最低、最便宜的,吃飯不是面條就是米飯,一頓幾塊錢就打發了;三是村和廠子里來客,以前劉玉祥都是直接領回家,自從有了村民服務中心,把老伴叫來,隨便扒拉幾個簡單小菜就完事。四是,身上但凡像點樣的衣服都是兒女買的,貴點的衣服都不敢告訴他價錢,讓他知道多花錢,倆孩子得挨頓臭罵。
“廠子效益很好,村子也是遠近聞名的富裕村,您有必要這么節儉嗎?”記者提問后,劉玉祥沉思了一會兒,緩緩道:“我7歲就沒了爹,是老媽媽一手把我和俺妹拉扯大的,吃過的苦那真是幾天幾夜都說不完,苦日子過慣了,總覺得現在的日子能過成這樣,很知足。”
“尹村的今天可以說是您一手開創的,粉絲廠更是您全盤掌握,上世紀九十年代集體企業紛紛改制,這么好的機會您為什么主動放棄?”記者還是再次提出了這個許多人深為不解的問題。
劉玉祥神情淡然,語氣淡定:“我這人對物質生活要求不高,企業是集體的還是我個人的,我都一樣地干,一樣要為全村群眾謀福利。不改,村里的老少爺們更放心,那為什么還要改呢?”
最新評論
厲害呀
最不靠譜,時間不準時
16路車沒有上來
這幾個人還有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