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暴:
在氣象學中,常用雷暴日數、年平均雷暴日數、年平均地面落雷密度,來表征某個地方雷電活動的頻繁程度和強度。此外,也使用年雷閃頻數來評價雷電活動,它是指1000平方公里范圍內一年共發生雷閃擊的次數。
大量觀測統計資料表明,一個地區的雷閃頻數與雷暴日數成線性關系。通常,建筑行業的防雷,更多的注重。雷暴日的多少;航空、航海、氣象、通信等行業越來越關心年雷閃頻數的多少。
我國一般按年平均雷暴日數將雷電活動區分為少雷區(<15天)、中雷區(15—40天)、多雷區( 41—90天)、強雷區(>90天)。我國的雷電活動,夏季最活躍,冬季最少。全球分布是赤道附近最活躍,隨緯度升高而減少,極地最少。
雷電的產生:
人們通常把發生閃電的云稱為雷雨云,其實有幾種云都與閃電有關,如層積云、雨層云、積云、積雨云,最重要的則是積雨云,一般專業書中講的雷雨云就是指積雨云。
云的形成過程是空氣中的水汽經由各種原因達到飽和或過飽和狀態而發生凝結的過程。使空氣中水汽達到飽和是形成云的一個必要條件,其主要方式有:
(1) 水汽含量不變,空氣降溫冷卻;
(2) 溫度不變,增加水汽含量;
(3) 既增加水汽含量,又降低溫度。
但對云的形成來說,降溫過程是最主要的過程。而降溫冷卻過程中又以上升運動而引起的降溫冷卻作用最為普遍。積雨云就是一種在強烈垂直對流過程中形成的云。由于地面吸收太陽的輻射熱量遠大于空氣層,所以白天地面溫度升高較多,夏日這種升溫更為明顯,所以近地面的大氣的溫度由于熱傳導和熱輻射也跟著升高,氣體溫度升高必然膨脹,密度減小,壓強也隨著降低 ,根據力學原理它就要上升,上方的空氣層密度相對說來就較大,就要下沉。熱氣流在上升過程中膨脹降壓,同時與高空低溫空氣進行熱交換,于是上升氣團中的水汽凝結而出現霧滴,就形成了云。在強對流過程中,云中的霧 滴進一步降溫,變成過冷水滴、冰晶或雪花,并隨高度逐漸增多。在凍結高度(-10攝氏度),由于過冷水大量凍結而釋放潛熱,使云頂突然向上發展,達到對流層頂附近后向水平方向鋪展,形成云砧,是積雨 云的顯著特征。
積雨云形成過程中,在大氣電場以及溫差起電效應、破碎起電效應的同時作用下,正負電荷分別在云的不同部位積聚。當電荷積聚到一定程度,就會在云與云之間或云與地之間發生放電,也就是人們平常所說的"閃電"。
雷電以其巨大的破壞力給人類 社會帶來了慘重的災難,尤其是近幾年來,雷電災害頻繁發生,對國民經濟。造成的危害日趨嚴重。我們應當加強防雷意識,與氣象部門積極合作,做好預防工作,將雷害損失降到最低限度。
雷電的主要特點:
1 沖擊電流大
其電流高達幾萬-幾十萬安培。
2 時間短
一般雷擊分為三個階段,即先導放電、主放電、余光放電。整個過程一般不會超過60微秒。
3 雷電流變化梯度大
雷電流變化梯度大,有的可達10千安/微秒。
4 沖擊電壓高
強大的電流產生的交變磁場,其感應電壓可高達上億伏。
最新評論
厲害呀
最不靠譜,時間不準時
16路車沒有上來
這幾個人還有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