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走進山東能源龍礦集團北皂煤礦生產樓大廳,在右側宣傳欄上方掛著一個精致嶄新的鋁合金小箱子,盒子上方“建議箱”三個字格外醒目。而在20多年前,同樣的位置上也掛著一個箱子,箱子上用紅色的油漆寫著“意見箱”三個字。從“意見”到“建議”,這個小箱子上到底發生了哪些變化? 上世紀70年代末期,在龍口市北部渤海岸邊的鹽堿灘上建起了我國第一座現代化濱海礦井――北皂煤礦。從陸地煤炭開采到海下大型水體下“掘金”,山東能源海底采煤技術日趨成熟,井下裝備不斷升級改造,礦井可持續發展勢頭強勁,一舉成為國內大型水體下成功實施煤炭安全回采的典范礦井。 面對數量龐大的職工,如何傾聽他們的意見,確保渠道暢通成為一大難題。為此,1984年,北皂煤礦就在生產樓大廳設置了一個意見箱,鼓勵職工通過書信投寄的方式給礦整體工作提意見、挑毛病,并安排專人定期開箱取信,然后匯集到煤礦當家人的案頭。 “冬天天氣太冷,上下井口運搬工區的把鉤工在現場工作時凍得直打哆嗦,希望礦上給配發棉衣、棉鞋、棉帽。”“職工食堂飯菜品種太單一,希望增設特色菜,方便職工就餐。”……從當時的職工意見中不難發現,提高生產生活質量是那時職工們關注的焦點,。 自打掛上了意見箱,北皂煤礦的生產樓大廳成為了全礦最熱鬧的地方之一。無論是工作中遇到的難題,還是家庭生活瑣事,職工們都愿意寫封信投進“意見箱,而意見箱也總不會讓他們失望,一個個問題得到了妥善解決。小小一個木箱子成為了解決生產生活難題、化解職工矛盾、促進礦井工作的“直通車”。 然而近年來,意見箱卻在悄悄發生改變。最初察覺這種變化的是負責取信的礦工會工作人員,原本每月一開變成幾個月一開,信卻依舊寥寥無幾;箱子前原本熱鬧的人群開始變得越來越稀稀落落。“生活工作環境改善了,問題少了,提意見的人自然也越來越少。”北皂煤礦黨委書記陳士松說。隨著企業經營效益的節節攀升,北皂煤礦發展步入了良性循環的快車道,礦區建設日新月異,發展的成果普惠職工。此外,為暢通民意渠道,該礦還陸續推開了“訪、談、辦”、員工思想動態分析、職工問題督辦制等一系列措施制度,架起溝通橋梁,問題矛盾隨時解決,職工滿意度迅速上升,意見箱遇冷也不稀奇了。終于,在1999年木箱子“下崗”了。 然而,今年的煤炭“寒冬”卻讓這個木箱子再度被人們記起。隨著國內煤炭市場的走低,煤炭企業普遍面臨著煤炭價格下降,礦井產量過剩,效益持續走低局面。自6月起,這一“寒潮”也波及到北皂煤礦。如何讓企業盡快擺脫被動局面,實現逆勢突破,北皂煤礦集思廣益尋求企業“破冰”良策,于是,時隔多年,以箱子求良計的方案被再度提出。只是當年的木箱子早已不復存在,一個全新的鋁合金小箱子取而代之掛在了原來的位置上。這只箱子不再是吸納職工意見、查找問題的意見箱,而變成了尋求企業突圍解困、匯聚良策妙計的建議箱。 “采煤機鏈輪使用壽命短、更換頻繁,建議嚴把進貨質量關。”“海域-350大巷人車車廂少、運行不正常,建議增加車廂,保證海域各施工地點員工乘坐人車”……一條條金點子飛進“建議箱”并迅速得到回應。 截至目前,北皂煤礦通過建議箱共征集職工合理化建議多達1200多條,內容涵蓋礦井安全生產、經營管理多個領域,這些凝聚著山東能源人智慧和心血的“金點子”被采納使用后,很快成為企業凝聚人心、共渡難關的助推器。通過外拓銷售市場,內部挖潛增效,礦井效益實現了最大化,今年1―11月份,企業利潤達到9457萬元,完成全年預算指標的112%,出現了逆勢增長的可喜勢頭,保證了職工工資收入不降。 記者感言:在開采能源、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山東能源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發展,不斷豐富和完善以人本為核心的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持續提升員工與社會的福祉。在企業創建初期,著力提高職工的生活工作環境;企業發展初具規模,讓利于職工,與職工分享改革發展之紅利;遇到挫折,依靠職工智慧攻堅克難……從兩只箱子的變化,看得出山東能源精誠團結,勇于實踐的企業文化,而山東能源也正是依靠著群眾智慧、群眾力量借勢突起,穩固地屹立于世界500強之林。
【龍口新聞】龍礦集團北皂煤礦員工建議箱引領企業變革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龍口網 » 【龍口新聞】龍礦集團北皂煤礦員工建議箱引領企業變革
最新評論
厲害呀
最不靠譜,時間不準時
16路車沒有上來
這幾個人還有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