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龍電器"四個大字仍立在舊址大樓上,兩千多名職工卻早已改行生產汽車配件了
金龍牌電風扇,一度紅遍大江南北,是港城人為之驕傲的電器品牌。憑借這一拳頭產品,金龍電器集團也一躍成為國內電器行業的巨頭企業。然而2004年,金龍電器集團被龍口當地一家汽配廠兼并,轉向生產汽車零部件。隨之,“金龍”商標也轉賣給其下屬公司— — 山東省金龍企業集團公司金達電器有限公司。如今,金龍牌電風扇走上“再創業”之路,不但要努力開拓市場,還要重振品牌形象。
/困境突圍/
A金龍牌電風扇,用了20年不壞
金龍品牌 ,曾是港城人為之驕傲的電器品牌 ,其旗下的金龍牌電風扇更是名滿天下,它曾獲得中國電扇行業重要獎項國家銀質獎、國際博覽會金獎、全國暢銷國產商品“金橋獎”。
如今,金龍牌電風扇已不復當年之勇,港城市場上也鮮見其身影。12月15日,記者走訪了港城多家電器商場,均沒有見到金龍牌電風扇。據蘇寧電器的銷售人員介紹,秋冬季節是電風扇的銷售淡季,市場上是見不到電風扇的。不過,她也告訴記者,“已經很多年沒有賣過金龍牌電風扇了,廠子可能都已經倒閉了?!绷頁逍请娖鞯墓ぷ魅藛T介紹,“金龍牌電風扇,確實很多年沒有見到過了。”
一面是難尋金龍牌電風扇的身影,另一面則是老百姓對金龍牌電風扇的懷念,家住奇山小區的曲先生就是其中一員。“這是老品牌,也是老品質了。我們家那臺用了20多年的金龍牌電風扇,也是用到去年才壞的?!比缃褚呀?0多歲的曲先生說,“那時候金龍牌電風扇底座都是實打實全金屬的,很結實,也很耐用。現在很難再買到那樣好的電風扇了?!?/p>
B老廠大樓猶在,職工早已改行
12月15日,記者趕到了龍口市。在距離龍口市汽車站東站僅千米的地方,一座仿若蒙上了一層灰布的高樓矗立眼前。“金龍電器”四個字傲然立于高樓之上,顯示著這家企業曾經的輝煌。
“雖然樓上還立著"金龍電器"的字樣,但這里早就不是金龍了?!惫颈0蔡幍墓ぷ魅藛T王先生無奈地說,很多年前,這里就成了龍泵廠的一個分廠了,而且“這里也早就不生產電風扇了,而是生產汽車零配件”。至于樓上還殘留著的“空調”、“電風扇”、“微電機”等字樣,王先生則說,這是沒有工夫去清理了,“生產那些產品,已經是過去的事了?!?/p>
今年50多歲的王先生,已經在金龍電器集團干了30多年,一直負責生產電風扇的工作?!敖瘕埍缓喜⒌烬埍脧S后,我們公司的兩千多名職工也都留在了現在的企業,只不過都改行去生產汽車配件了?!蓖跸壬f,從2004年開始,他就再也沒有機會生產電風扇了,“想想以前的日子,還是很懷念的?!?/p>
王先生的保安室內至今還保留著一臺金龍牌的落地扇?!皠e看這臺落地扇外表挺臟,但還是蠻好用的。”不過,王先生說,一臺電風扇能用十幾年并不稀奇,“八九十年代生產的電風扇,用二三十年都沒有問題。”說到這里,王先生的眼睛閃現出一絲驕傲:“那個年代,誰不知道金龍牌電風扇?”
C努力研發產品,重新塑造品牌
在龍口經濟技術開發區一處不起眼的街巷里,記者見到了金龍電器集團的分廠山東省金龍企業集團公司金達電器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金達電器”)。2004年,金達電器從金龍電器集團買下金龍商標,成為“金龍”系列家電產品注冊商標的唯一持有人。
記者看到,整排廠房都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瓦房,廠房的玻璃、門框也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損壞。金達電器的負責人朱經理告訴記者,這些廠房都已經對外出租了,“如今,公司的生產基地建在深圳,留在龍口的工作人員都是銷售團隊。”
“老金龍不在了,很多企業號稱自己就是金龍?!睋旖浝斫榻B,自從2004年金龍電器集團被兼并后,假冒“金龍”牌的電器產品就層出不窮。假冒產品的大量出現,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金龍”品牌的價值,也對金達電器造成了很大的營銷困擾。
目前,金達電器的銷售量在百萬臺左右,營業額也只有幾百萬元。朱經理說,雖然這與金龍電器集團輝煌時期相比不值一提,但公司目前仍在創新,努力推出更多、更好及適應現代家庭需要的電風扇。同時,金達電器還在研發生產洗衣機、電暖器等多種家用電器,希望通過產品的多元化重振金龍品牌 ,塑造金龍電器的新形象。
/光輝歲月/
10年即成巨頭一年能賣2億
金龍電器集團保留下來的宣傳畫冊顯示,金龍電器集團在鼎盛時期,年產電風扇100多萬臺,空調器( 即空調)20多萬臺,微電機300多萬臺。金龍電器的朱經理稱,以這樣的生產和銷售規模,可以說“金龍電器集團,是當時中國長江以北最大的電器生產企業”。
“在1992年到1993年的時候,金龍電器的年銷售額達到了2億元人民幣?!敝旖浝碚f。
據員工們介紹,金龍電器以前只是一所不大的機帆船廠。到了上世紀80年代,金龍開始生產機床、車床。正是基于這樣的機械生產基礎,金龍從1982年開始轉向批量生產電風扇。僅僅用了不到10年的時間,金龍就成了電風扇行業的巨頭。
而締造金龍神話的,正是金龍電器集團董事長王集農。集團宣傳冊上,王集農一副書生氣息,文化味十足。不過,在員工們看來,王集農卻是雷厲風行,敢想敢做。私下里,員工們都稱王集農為創業者。時至今日,員工們仍然很懷念王集農,“正是他一手將金龍電器集團,帶向輝煌”。
產品成香餑餑員工年薪過萬
今年63歲的姜紅軍,已經在金龍電器集團工作了40多年了。據姜紅軍介紹,1990年前后,金龍牌電風扇供不應求,購買電風扇的汽車都排起了長隊,“車子沒白沒黑地都往這邊趕,工廠也是24小時動工生產,換人不停機子”。
也正因為供不應求,金龍電器集團后來就干脆“撤掉”了自己的銷售團隊。“銷售人員基本都不用了,都是經銷商直接上門取貨”。而為了回饋經銷商,金龍電器集團還首創了“返利”模式。“單是向經銷商返回的利潤,就超過了1000多萬元,這在當時創下了全國的先例?!苯檐娬f,這1000多萬元能頂上一個大型企業的利潤了。
據金達電器員工介紹 ,上世紀90年代初的時候,他們每年都能夠拿到一到兩萬元的工資。為此,金龍電器集團也成為很多學生夢寐以求的工作單位。朱經理告訴記者,他是師范院校畢業的,是有機會成為老師的,“但金龍電器集團確實太有吸引力了,就選擇加入了金龍電器集團”。
/慘痛教訓/
1.劣質空調砸了牌子
上世紀90年代初,金龍電器憑借拳頭產品金龍電風扇走向巔峰。這時,集團開始進軍空調市場。由于購置的壓縮機質量不過關,金龍出品的空調噪音大、制冷效果差,沒有為集團開拓市場,反倒遭到消費者頻頻投訴。
上世紀90年代初,金龍電器集團開始關注空調行業。當時,國內空調市場,基本上被外來品牌把持著,難尋本土空調品牌 ?!吧鲜兰o80年代末,國內僅有春蘭等少數幾家廠商,擁有完整的空調生產線,能夠自主生產空調?!敝旖浝碚f,剛開始的時候,金龍電器集團并沒有能力生產空調,而是代理日本三菱牌空調,而這也為金龍的技術人員提供了便利,“就是靠著研究日本三菱空調,金龍也走上了自己的空調路。”
上世紀90年代初,金龍電器集團開始斥資建設自己的空調生產線。據介紹,“空調外觀方面已經和三菱空調,沒有太大的區別了,但壓縮機卻沒法自己生產”,但“這個壓縮機,又是空調的核心”。無奈之下,金龍電器集團只能從西安一家工廠購置壓縮機。而正是這里的壓縮機,徹底砸了金龍電器集團的空調牌子。
“當時全國沒有幾家能夠生產壓縮機的企業,西安這家企業專門為春蘭空調提供壓縮機?!币幻瘕埨蠁T工說,“他們提供給金龍電器集團的壓縮機基本上都是殘次品,是春蘭空調不要的貨?!币驗椴少徣藛T的疏忽,金龍電器集團還是啞巴吃黃連,“硬生生地吐下了這些次等貨”??照{上市之后,因噪音大、制冷效果差等,“屢遭消費者的投訴,金龍牌空調也被帶上了劣等品的帽子”。
2.盲目擴張賠了血本
和許多大公司一樣,金龍在賺得盆滿缽滿之時,也試圖“走出去”、擴大規模。在一系列的投資建廠后,卻發現投產后收不到預期的效果。大把銀子打了水漂,金龍賠得血本無歸,這讓銷售額走向下坡路的金龍集團欲哭無淚。
金龍電器集團在年銷售額超過了兩億元時,就開始了加快擴張的腳步。相關資料顯示,金龍電器集團曾投資近七百萬美元,在亞美尼亞 、馬來西亞建設分廠。“不過兩個工廠建好之后沒幾年的時間,就相繼倒閉,5000多萬元的投資全打水漂了?!币幻蠁T工說。
像這樣無疾而終的教訓,在金龍電器集團的投資史上,還不算少數。1994年,金龍電器集團在深圳投資建成了一家名為金卡爾的箱包公司?!捌鋵崗?993年金龍電器集團達到頂峰后,就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銷售額一年不如一年,此時投資一個陌生的行當顯然不合適?!钡浒袌龅募t火景象、合作伙伴的“甜言蜜語”,讓金龍集團在沒有完全考察清楚市場的情況下,就貿然投資600多萬元,興建了箱包廠。“從投產第一年,就開始賠錢。”朱經理說。
“當時,金龍電器集團、卡爾通集團( 英國最大的箱包公司),還有一家香港的企業,共同合資組建。”一名老員工告訴記者,其實集團當時上馬這個項目太倉促了,在考察并不充分的情況下,就貿然簽訂協議,出資組建公司。當年,卡爾通負責銷售,香港的企業負責提供原料 ,而金龍電器集團負責生產,“但產品上市之后,金龍電器集團才發現,卡爾通的銷售價格,竟然低于香港方面提供的原材料的價格”。
3.頻繁換帥毀了前途
隨著銷售業績的下滑,以及與當時政府關系的微妙變化,金龍創始人王集農黯然離任。隨后,金龍電器集團在危機中越陷越深,最后連交水電費的錢都沒有。業內人士稱:“集團領導隨意撤換,頻繁更替,讓外行人管內行人,最終葬送了金龍?!?/p>
從1993年開始,金龍電器集團的銷售業績開始下滑,而多次的投資失敗也將金龍電器集團推到了懸崖邊。1997年,因為種種原因,金龍電器集團的創始人王集農“下課”了。
關于王集農的離開,原金龍電器集團的內部人士猜測,一方面是因為金龍電器集團效益的下滑,另一方面是由于集團和當地政府交惡?!按饲?,王集農曾沒和當地政府打招呼,就隨意捐了200萬元的善款,這讓當時的政府領導很惱火?!币幻瘕埨蠁T工說。
自王集農離任以后,金龍電器集團又迎來了兩任負責人。但隨著領導的頻繁調動,金龍電器集團并沒有煥發生機,反而愈陷愈深。如今,很多金龍電器集團的老員工仍不斷念叨:“如果王總不下臺的話,金龍電器集團或許還有重振雄風的機會。”
在最后幾年,金龍電器集團已經到了無力交水電費的地步。“員工的保險交不上,工資也放不下來。”一名老員工頗為無奈地說,最終,在政府的指派下,龍泵廠兼并了金龍電器集團,將其改造成了自己的一個下屬分廠。
回首看看金龍走過的歷程,一名業內人士稱,金龍電器集團最終衰亡的原因,最終歸結于政府過多的干預。該業內人士說:“集團領導隨意撤換,頻繁更替,讓外行人管內行人,最終葬送了金龍。”
最新評論
厲害呀
最不靠譜,時間不準時
16路車沒有上來
這幾個人還有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