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們,好消息
2021年12月31日
我市“黃縣窗染花傳承基地”
在市文化館正式開館
龍口人又多了一個好去處!
↓↓↓
黃縣窗染花
古樸端雅、色彩豐富
“黃縣窗染花”最早始于清朝道光年間,迄今已有兩百年的歷史。在黃縣窗染花傳承基地內,省級黃縣窗染花代表性傳承人王松生,龍口級黃縣窗染花代表性傳承人王美玉、孫述娟等傳承人的20多幅作品十分引人注目,而這些作品也正是此次非遺項目展出的“重頭戲”。
王松生的作品《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產業發展脫貧》《兩不愁三保障》等作品,通過窗染花將百姓生活、民俗文化、時代發展等以更加生動的形式表達出來,讓參展群眾欣賞到非遺保護的優秀成果的同時,還得到了藝術的熏陶和美的享受。
王松生自幼隨母學習“窗染花”制作技藝,古樸端雅、表情細膩、色彩豐富見長,2018年9月,王松生的10幅黃縣窗染花作品在中國第五屆非物質文化博覽會上參展。他曾榮獲2011年“山東省農村優秀文化人才”獎、2013年“傳承經典煙臺市慶新春剪紙作品”二等獎、2014年“文化龍口紅色印記慶新春剪紙作品”二等獎、龍口市2019年最佳傳承獎等。
作品文化積淀深厚
工藝技法考究
基地在展出黃縣窗染花的同時,還展出了面塑、木雕、烤畫等10多類非遺項目作品。每件非遺作品都凝聚了創作者的心血,都有一股歲月沉淀的詩意。
展區中,一件名為《傳承》的面塑作品,生動活潑、靈氣十足,吸引了記者與參觀群眾的關注:祖孫二人坐在四方桌旁,奶奶正在手把手地教導小孫女捏面塑、畫描彩,桌上擺滿了二人完成的面塑作品。作者用質樸的材料、傳統精美的工藝、時尚考究的設計,創作了“祖孫兩代人手把手教授面塑,傳承傳統技藝”的作品,引起參觀者共同保護非遺、傳承非遺的共鳴,作品意義深遠。
在展區內還有一個特殊的展柜,里面擺放了20多件手工編織作品。這是居住在濟南的成軍先生的作品,他得知家鄉要建設非遺傳承基地的消息后,主動把自己的得意作品捐獻出來。一方面,他希望與家鄉的手工編織傳承人進行技術交流、研討,另一方面也希望自己的手工編織技藝,能夠讓更多人認可、學習傳承下去。
引領非遺文化建設
服務全社會
黃縣窗染花在我市非遺項目中有著重要的代表性。市文化和旅游局負責人表示,文化和旅游部門將結合黨史學習教育,持續推動黨史教育走深走實,充分發揮他們在非遺文化方面的資料功能、研究功能、教育功能、傳承功能、咨詢功能、顧問功能和普及傳播功能,進一步引領全市非遺文化建設,加強誠信經營、誠信服務等“軟環境”建設,精心建設黃縣窗染花傳承基地,為非遺項目保護與傳承提供更有力的學術平臺支撐。
據了解,為了傳承與保護非遺項目,市文化館作為省級非遺項目黃縣窗染花的保護單位,自2018年陸續舉辦了黃縣窗染花展、黃縣窗染花培訓及黃縣窗染花進校園等傳承活動。為了更好的做好黃縣窗染花及我市的非遺傳承保護工作,市文化館歷時2個月將館內二樓面積約150平的活動室裝修打造成黃縣窗染花傳承基地,用于展覽黃縣窗染花作品及全市其他非遺項目的優秀作品。
同時,將每年的農歷臘月二十三至次年二月初二,也就是每年的小年到次年二月初二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月”。另外,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是我國的自然和文化遺產日,文化館將在“非遺月”“非遺日”兩個重大非遺節慶時間組織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展示等活動。后期,市文化館將充分利用黃縣窗染花傳承基地繼續組織黃縣窗染花等非遺項目的非遺公益培訓、傳承活動。
目前,我市已成功申報了4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8項煙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5項龍口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成功命名69名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設有3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基地:徐福故居徐公祠、萊國春秋陳列館、黃縣柳條膏醫藥藥材有限公司;一個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基地:龍口市競技體育學校(螳螂拳)……非遺保護工作成績斐然。
最新評論
厲害呀
最不靠譜,時間不準時
16路車沒有上來
這幾個人還有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