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縣城內城歷經1000多年滄桑,至清末道光年間,規制基本確定。所轄范圍,大致是現在的南大街以北、北大街以南、東萊街以東、東市場街以西這一地域。內城設東西南北四門,東為寅賓門(今登瀛門遺址處)、西為承恩門(今電影院處)、南為環翠門(今老郵局處)、北為朝宗門(今文萊路北端)。
環城墻內墻根,有一條寬約5米的路,為官員騎馬巡邏之用,故稱為馬路。據世代家居東城墻根下的王松林先生回憶,他幼年時,人們還把處于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城墻根下的馬路分別稱為東馬路、西馬路、南馬路、北馬路。
上世紀三十年代,黃縣城南街。姚毅 ?提供
連通四門的東西方向的街與南北方向的街交叉處,稱大十字口(今新華書店處)。當年,由大十字口通向四個城門的街,分別稱為東街、西街、南街、北街。這四條街是用磨盤石鋪的,所以又稱磨盤街。解放后,東西方向的街改稱中心街,南北方向的街改稱十字口街。現在,中心街改稱花木蘭街,十字口街改稱文萊街。
城內中心街以北,有四條東西向的街,即文圣街、文衢街、文圣北街、文圣南街;中心街以南有兩條東西向的街,即丁家巷和太平街。從大十字口沿中心街向東約200米處,街的南北各有一條南北向的街,南邊是鳳儀街,北邊是東北隅街。這些縱橫交錯的街道,為城內居民的出入提供了方便。
解放前,黃縣城內的臨街房,除縣署外,還有城隍廟、東岳廟、文廟、關帝廟,以及丁、王、姜等富戶的房舍。當然,也有為數不多的店鋪、飯館,如大十字口的鳳聚園肉盒鋪、槐樹底下的包子鋪、南城門路東的聚香園餛飩鋪、東門處的傅家鞭子鋪、同興德磨坊等。
1953年春,黃縣城中心街。孫松如 ?攝
解放后,城墻陸續被拆除,沿城墻根四邊的馬路也隨之消失。1958年,原西城墻、西馬路所在處規劃為西大街,后逐步拓寬整平,裁彎取直,向北延伸到原煙濰公路,向南延伸到龍泉路,成為貫通黃縣城南北的重要通道。沿西大街路西先后建起了內燃機廠、供銷飯店、物資局、水利局、文化館等。現在,西大街改稱東萊街。而隨著社會發展的需要,黃縣城內城的其他三面城墻和馬路也先后變成了今天的南大街、北大街和東市場街。
最新評論
厲害呀
最不靠譜,時間不準時
16路車沒有上來
這幾個人還有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