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口市一位農機“土專家”的專利發明,讓葡萄培土、清藤、施肥走進新機械化作業時代
“各位聽眾朋友:大家中午好,今天來到我們‘小康之路’節目演播室的是來自龍口市興農農機專業合作社社長,農民‘土專家’、‘專利迷’王祖海師傅,向廣大聽眾介紹他自己發明的葡萄生產專利機械。”主持人悅耳的播報聲之后,傳出的便是地地道道的“老黃縣”鄉音,向廣大聽眾介紹著新型葡萄培土、清藤、施肥等機械的性能特點和作業效果,并不斷地解答主持人和聽眾的提問。這是今年7月24日,王祖海應山東省廣播電視中心邀請,做客“小康之路”的新聞節目制作。
“作為一個普通農民,俺做夢也沒有想到會有機會走進省廣播電視中心。”說起當時的節目制作,現在王祖海仍然非常激動。認識老王的人都知道,他是山東省龍口市諸由觀鎮后妙果村的一個普通農民,從事農機作業服務已近30年,從一個年輕的拖拉機手到農機大戶,再到現今一個老道的農機合作社社長,他經歷了眾多的艱辛和拼搏。
2009年,由他牽頭率先在龍口市成立了興農農機專業合作社,從事農機化作業服務。經過3年多的發展,現已吸納眾多農機戶帶機入股成為社員,擁有小麥、玉米聯合收獲機及大馬力拖拉機等大型收種機械12臺套,各種作業機械56臺套,農機固定總值120多萬元,年作業服務能力達2萬多畝,服務農戶達1000多戶,合作社年服務收入60多萬元。
“祖海這個人頭腦活絡,總是愛搗鼓一些新東西。”這是村民們對他的評價。近年,隨著當地葡萄生產種植的快速發展,也更增加了群眾的用機需求。特別是近年來,因受冬寒低溫的影響,葡萄遭受凍害十分嚴重。以前,葡萄冬季培土這一有效避免和減少葡萄凍害的措施都是用人工或半機械完成,勞動強度大,生產費用高,影響了葡萄生產的發展。
王祖海根據目前葡萄生產機械化水平偏低的現狀和當地一些葡萄種植的特點,積極組織合作社的骨干社員,利用農機作業淡季,研制和改裝新型葡萄生產機械,提高葡萄生產機械化水平,為農戶降低了生產成本。
兩年來,他研制和改裝的葡萄培土、清藤、施肥機械,其中葡萄培土機、葡萄清藤機已獲得國家專利,而施肥機專利也正在申請中。“一個農民,因兩年獲得了3項專利,而被人們稱作‘專利迷’,并成了當地的名人。”一直幫助他進行專利申請的龍口市農機推廣站站長王紹江稱贊道。因他研制和改裝的葡萄專利機械實用性強,頗受農戶的青睞,很多媒體都進行了報道,并對這位農機合作社的“土專家”給予很高的評價。
“俺的培土機每天可作業20多畝,提高工效50多倍,每畝僅收費50元,僅此項作業每畝就可為農戶節省150多元。”王祖海對他的專利機械作業效果也很是自信。
這個地道的農民,在群眾眼里已經成為了農機能人和致富帶頭人。過去村民們都是采用人工培土,每畝就需兩個工日,費用多達200元以上。“他發明改裝的葡萄培土和清藤機械,采用的是旋耕刀的開溝培土形式,土培的是又細又快,俺的10畝葡萄園,僅半天就培完了,再也不用為人工葡萄培土和清藤而發愁了。”同村村民王鴻濤介紹說。
正像節目主持人希望的那樣,盡快讓農機生產企業能夠與老王這個“土專家”形成強強聯合,使他的葡萄生產專利機械盡快讓群眾用的上、用好,加快葡萄生產全程機械化。
最新評論
厲害呀
最不靠譜,時間不準時
16路車沒有上來
這幾個人還有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