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時節,走在圓璧張新村主干道上,隨處可見三五老人,閑坐柳樹下嘮嗑,今年72歲的張建全就經常參與其中。“一把年紀,又住上樓了,而且還在自己村里,冬天有暖氣,夏天有空調,比在平房舒服多了。”他對“樓上”生活滿意不已。近幾年,在龍港街道,和張建全一樣,不離鄉土也實現“城市生活”的百姓逐漸增多。
為改善群眾居住條件,龍港街道把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作為推進新型城鎮化、城鄉一體化的突破口,積極探索了新居所、新設施、新環境、新管理、新生活的“五新”社區建設標準,讓百姓花最少的錢,住上最好的房子,過上城里人的生活。
根據自身建設實際,龍港街道多個村居對社區建設進行詳細規劃,把村集體收入用在刀刃上。在社區建設期間,村委妥善安置離開平房、即將住進樓房的百姓,通過在村委宣傳欄公布社區整體格局,讓百姓對未來的“城市生活”充滿期待。
圓璧張新村是龍港街道最早進行社區建設的村居之一。1997年,當時村里經營村辦企業風生水起,增加了一筆村集體收入。“村里富了不是富,百姓過上實實在在的好日子才是真正的富裕。”該村黨支部書記張正祿談起當年的社區建設工程依然意氣風發。
怎樣才能過上好日子呢?張正祿決定先從改善百姓的生活環境做起。投入3000萬,進行新農村社區建設。因安土重遷的風俗,村里部分百姓不愿搬遷。為了百姓長遠的利益,村委做了大量的工作,讓他們能夠設想到未來的村居面貌,最終也得了他們的理解。
循序漸進,該村以30戶為單位,一批一批地建設,直到2003年,村里第一批社區建成,當年,就有250戶百姓從平房搬到樓里。嘗到了樓房生活的舒適,2010年,第二批社區建設時,百姓期待不已。兩年時間,又有100多戶群眾過上了城里人生活。
為全面提升轄區群眾居住環境,龍港街道專門設立了200萬元幸福村居創建專項補助資金,推動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全面開花。
今年,紅光社區建設進程也緊鑼密鼓。低矮的平房不見了蹤影,取而代之的是嶄新的樓房,自高處看,一排排樓房鱗次櫛比,井然有序,煞是好看。北皂前村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也紅紅火火,第一批已有800多戶百姓入住。美化村居、幸福百姓的工程畫卷,轄區各村居和北皂前村一樣,都在陸續展開。
最新評論
厲害呀
最不靠譜,時間不準時
16路車沒有上來
這幾個人還有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