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還是我高中時候的事兒,我抱著吉他在姥姥家自己練琴,然后我還在上初中的妹妹正好也來姥姥家,她饒有興致的聽了一會兒我練琴,然后問我:“哥,你彈這個高考加分嗎?”我很奇怪,就說不加啊,吉他高考加什么分。我的妹妹立刻表現(xiàn)出失望的的樣子,然后說“ 那你彈他做啥呢? ”
這句話震驚了我很久。其一是我發(fā)現(xiàn)人和人之間對同一個問題的思考角度竟然可以差異到這種程度,其二是我終于看見了如此標準的 短視 的實例。
我的妹妹的潛在邏輯是“只要是高考不能加分的東西,就是無用的”。當然,對絕大多數(shù)人來說,這條邏輯是很難成立的。因為對一個初高中生而言,高考盡管重要,但是和形成獨立人格和習得良好習慣相比,其重要性還是要降一等乃至降好多等。但是如笑來的例子, 人是一種天生短視的動物 ,我們能做的就是通過不停地思考學習,用理性來盡可能的降低克服這種與生俱來的短視的影響。如果任其發(fā)展,就可能會發(fā)生如上例這樣的悲劇——至少我認為這是一種悲劇—— 只能看見眼前的東西,物質(zhì)的東西;而對長期的,精神上的東西視而不見。
后來過了好久,我又遇到了一件事。有人在人人網(wǎng)上貼出了自己在研究生時期的練字成果,一手遒勁剛健的字。下面有人回帖“ 很漂亮,可是有什么用呢? ”而且獲得了紛紛的響應。此貼子后來陷入了練字有用沒用的持久爭論中,我沒有再看下去。但是那句“ 可是有什么用呢 ”一直讓我印象深刻。
練吉他有用沒用?練字有用沒用?
練吉他當然 有用 ,練字當然 沒用 。這是我的第一反應。可是為何會有這樣截然不同的反應呢?玩吉他就有用?練字就沒用?究竟我們是基于什么判斷一件東西是不是有用的?
大部分行為都有一個目的。 這是我們的前提。有些行為確實是沒有目的的,例如“漫無目的的四處游蕩”這個行為肯定是沒有目的的,要不然我們就陷入狡辯的怪圈了——甚至有的時候游蕩都有目的:壓力太大需要溜達溜達或者干脆是因為孤獨——只是有的時候你意識不到這一點罷了。
同一個行為在不同的人眼中,可能存在不同的目的。 我彈吉他是為了爽,為了愉悅,為了空虛難過的時候可以自娛自樂唱點小曲。而我妹妹以為彈吉他就是為了高考加分用。
而行為是否能讓你更接近這個目的,是人們判斷一個行為是否有用的準則。 彈吉他爽了沒?爽了。有用。彈吉他加分么?不加分。沒用。
于是讓我們把這個邏輯套回到練字上。 練出一手漂亮的字有沒有用 ?
我覺得沒用,因為以后是數(shù)字化的時代,用紙筆書寫作為表達方式的一種,基本可以完全被鍵盤和硬盤代替。況且文字的主要作用是準確傳遞信息,只要寫出來的字能夠被人沒有誤解的辨識,那么什么樣子的文字理論上來說都是無所謂的。而練字的成本實在太高,如果把這些時間投入到別的事情上,都足夠?qū)W會一門外語了。
但是我回頭再看見那個帖子的時候,看見了樓主的回復:
呵呵,我沒想這么多啊。我就是覺得寫一手好字特別酷。
于是,我驚出一身冷汗——我成了我妹妹。
如果以后想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先要想想做這件事兒是為了啥,然后想想做這件事兒真能達到這個目的嗎?有沒有別的方法?是不是因為別的方法太難我才選擇了這個比較容易的來逃避?有沒有更有效的方法?
當然,如果你的答案是:我就是想做而已,因為很有趣兒。那么就去義無反顧的做吧,趁著你還有覺得有趣兒的事兒可以做。(美文)
最新評論
厲害呀
最不靠譜,時間不準時
16路車沒有上來
這幾個人還有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