殯儀館,是一個讓人五味雜陳的地方,在殯儀館工作,更算得上是一份特殊職業,然而,是什么支撐著殯葬工作者十年如一日地默默堅守?就在剛剛過去的清明節,記者走近煙臺龍口市殯葬管理所,在所長馬德志身上找到了答案。
用堅守書寫無悔青春
4月4日,清明節。上午8:30,來龍口市殯儀館祭祀的人絡繹不絕,記者在往來穿梭的人群中看到一個忙碌的身影:一頭干凈利落的短發,整潔素雅的黑色外套,認真而謙遜的神情,讓人感覺親切實誠。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就是所長馬德志,這些天,他每天早晨5點就到單位,忙著調配人員,疏導車輛,保證來祭祀的人能隨來隨走。
1996年,27歲的馬德志成為殯儀館的一名司機,很多時候還要抬尸體,為尸體美容。讓他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市民在城郊發現一具乞討者尸體,需要殯儀館收容火化。然而,到現場才發現,尸體早已腐爛布滿蛆蟲,散發出刺鼻的腐臭味。他強忍著惡臭將酒水撒到尸體上驅味,然后運回殯儀館火化。“當時并沒害怕,就是惡心。”馬德志回憶,畢竟是第一次接觸腐爛尸體,此后一段時間,他甚至連飯都吃不下。“不過我也算一次鍛煉成功了,之后再遇到這樣的情況,就能從容應對了。”馬德志說。
抬尸體讓人恐怖,為遺體美容才更讓人揪心。馬德志至今仍記得他第一次給尸體美容。當時,殯儀館收到一具因事故而肢體殘缺的遺體,雖然從未接觸過尸體美容,但為了讓家屬看到完整的遺體,馬德志立即跟幾名老員工為遺體清洗臟污、修補殘缺。雖然已有心理準備,可當看到尸體身上的斑斑血跡時,還是忍不住想吐,但稍作調整后,他又立即開始工作。先把遺體擦拭干凈,再用棉花和毛巾把殘缺的部位填滿,最后為遺體換上新衣服。“中途有好幾次想吐又吐不出東西,很難受。”馬德志說,當時,他一直在內心安慰自己:“再堅持一下,逝者就能安息了,堅持!” 正是在這種信念的支持下,馬德志在這份平凡而特殊的崗位上一干就是17年,無怨無悔;也正是在這種信念的支持下,他從一名普通員工成長為所長,并榮獲龍口市優秀共產黨員稱號,且榮立二等功一次。
用服務溫暖喪戶心坎
初次走進殯儀館,每一個角落都整潔有序,如果不是往來的靈車和祭祀的人群,讓人無法將這兒與殯儀館聯系起來。“這多虧了馬所長,在他的管理下,俺們所處處都井井有條。”火化工霍良君告訴記者。馬德志說:“親人去世,本來就很難受,如果再看到親人的遺體在一個烏煙瘴氣的環境里火化、長眠,哪能受得了?”
馬德志常說,對待喪戶,要將心比心不僅要有整潔的環境,更要為喪戶提供及時優質的服務。今年初,一天晚上11點左右,馬德志突然接到電話,有個喪戶的母親去世,需要將尸體運到殯儀館。放下電話,他立即趕到殯儀館,親自開靈車運回尸體,來不及休息,接著又與值班員工一起為尸體美容。等一切收拾妥當,天都快亮了,疲憊不堪的他在辦公室瞇了一會兒,又要開始第二天的工作。“這種突發狀況,怎么不多叫些員工呢?”“大家都很辛苦,大半夜的,我能做的就順便做了。”擔任所長七年來,每次遇到突發狀況他都第一個趕到現場。他說,有喪戶的一句感謝,再苦再累都值了!
因習俗不同,有些地方天不亮就出殯,有些地方則是中午出殯,為此,馬德志適時調整時間,堅持與員工一起夏天早6:30到崗,冬天早7:00到崗,一年四季,從未間斷。他還把午餐時間調整到上午10點半,且讓職工輪流吃飯,確保喪戶不管什么時候來都有人接待服務。
馬德志說,生老病死,無法避免,但誰不希望親人能“走”得體面點。將心比心,他只能要求自己把工作做得再細一點,讓逝者“走”得再安然一點,讓喪戶悲傷再少一點。
用關愛真情呵護員工
17年的殯葬服務工作,將心比心似乎已成為馬德志的處事習慣。工作中,待喪戶如此,生活中,他更是如家長般關愛員工。
馬德志說,他們也是普通人,每天接觸冰冷的尸體,面對無盡的悲傷,如果同事間沒了關愛,哪能堅持下去?他是這么想的,也是這么做的。無論多忙,都擠出時間走訪員工家庭,幫他們解決困難。殯儀館有個員工去世10多年了,馬德志每年都看望其遺屬,哪怕只是陪著嘮嘮家常。“他不在了,我和員工們就是他的親人。”馬德志說。
每年“五一”前后,馬德志都組織員工體檢,然而去年的體檢卻為殯儀館帶來一個不幸的消息:67歲的看門老人張國陸被查出患有肝癌。得知這一消息,馬德志第一時間組織員工捐款,過年時還為他送去救濟金及米、面等生活用品。“癌癥真是折磨人呀,要不是馬所長他們一直照顧鼓勵著,我恐怕早就撐不住了。”
殯儀館共有十幾名員工,幾乎每人都在這工作了十多年,副所長高元濤說,“大家能堅持下來,多虧馬所長營造的家一般的氛圍呀。”“大家聚在一起就是緣分,應該好好珍惜呀。”提及此,馬德志如是說。
用責任換來親人理解
因為工作的特殊性,馬德志給自己定了很多規矩。逢年過節,從不隨便走親串友;日常拜訪,不主動與人握手;“你好”、“再見”、“微笑”,這些再平常不過的問候和表情,對他而言,卻是工作中的禁忌。他說:“這么多年了,習慣就好。”可這樣的生活難免會有遺憾。去年,一位老朋友病重住院,想到自己的工作,他只能讓妻子代為看望,自己卻沒能與老友見最后一面,“朋友也許不介意,他家人可能嫌晦氣,很遺憾,但沒辦法。”馬德志語氣里滿是無奈和惋惜。
幾載春風化雨,幾多惆悵委屈。對馬德志而言,最大的遺憾并不止于此,而是作為丈夫、父親、兒子,對家人的愧疚。來殯儀館的第二年,他有了女兒,如今,女兒已16歲,可他卻從沒陪女兒去過一次游樂場,沒開過一次家長會,女兒的功課更沒輔導過。以前,他最害怕聽女兒說“爸爸,能陪我玩一會兒嗎”,如此簡單的愿望卻無法幫女兒實現,每想到此,他都感到揪心的疼。“16年了,我虧欠女兒的太多,好在女兒長大了,懂事了,能理解我。”
每年的清明節、除夕和元宵節等節日,是馬德志和他的員工最忙碌的時候。他跑前跑后,為前來祭奠的人提供各種服務,卻沒有時間為已逝的父親送上一束鮮花。特別是除夕之夜,當萬家燈火照亮了夜空,舉家都圍坐在桌前吃團圓飯的時候,他仍堅守在工作崗位,直到送走所有來祭奠的喪戶,才最后一個踩著過年的鞭炮聲回家。提及此,馬德志的心中總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父親去世十多年了,逢年過節,卻不能為他掃掃墓,真不知道該如何補償呀!”
記者手記
有人說工作是一種快樂,可細細品味殯葬工作的滋味,有苦、有酸、有辣、有咸卻少有甜。
他們的工作讓人感覺冰冷、壓抑,然而,他們卻用真誠和真心撫慰著逝者家屬悲痛的心。
說實話,第一次走進殯儀館采訪,我不免俗地害怕了。但是當深入了解后,我發現其實殯葬工作者和普通人一樣,只是他們堅守著一份特殊的職業守護生命的終點。當送逝者走完最后一程,當喪戶對他們道一聲感謝,他們的心底也會由衷地升起一種成就感。于是,我也由害怕變成深深的佩服。佩服他們每天面對死亡的勇氣,佩服他們讓逝者安息,讓生者安慰的堅定信念。
所以,請理解他們,給予他們關心和愛。因為,他們也是普通人。
最新評論
厲害呀
最不靠譜,時間不準時
16路車沒有上來
這幾個人還有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