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合作社的綠色產品認證辦下來后,俺們村葡萄就有自己的品牌了!”近日,說起今后村里葡萄的前景時,徐福街道后田村村民史敬源一臉憧憬。
近日,記者來到徐福街道后田村,聽到最多的一個字眼就是“合作社”,“就是俺村自己創辦的果蔬專業合作社,諾,那就是我們合作社理事長史敬源。”一個村民告訴記者。
記者見到史敬源時,他剛從葡萄大棚里出來,他告訴記者,最近天氣回暖,葡萄的活要著手忙活了。剛與記者接觸時,他還有些拘謹,但提到合作社時,史敬源不禁打開了話匣子。
說起創辦合作社的原因,今年43歲,種植葡萄14年的史敬源告訴記者,這幾年葡萄頻遭慘淡年,市場不景氣,往年一直賣得不錯的品種,如小蜜蜂、金手指等都難幸免于難,村民們都賠了錢。一些村民刨掉葡萄枝,另求出路,但大部分村民還是繼續靠葡萄過日子,“種了這么多年,投了那么多錢,怎能說刨就刨了。”史敬源表示,該村土質不適合種植小麥、玉米等,較適合種葡萄,因此前幾年也打出一些品牌。所以讓習慣了“靠葡萄吃飯”的后田人轉行,很有難度。“那咱就搞合作社,來尋求出路!”一天,史敬源看到電視上介紹果蔬合作社的好處后,深受啟發,于是與村里幾個種葡萄大戶一合計,初步定下了創辦合作社的打算。
雖有了初步想法,但如何創辦合作社呢、合作社如何良好運行等問題卻一個個接踵而來。“咱學習唐三藏,也出去取取經。”說做就做,史敬源來到煙臺農業大學,虛心請教老師及專家關于有關合作社及葡萄種植的專業知識,一個周后,他又火急火燎找到村委會,“村里對我們成立合作社很支持,街道政府也積極幫我們聯系市里有關部門辦理合作社手續。”說到這里,史敬源的話中充滿感激。
去年8月份,徐福街道后田村果蔬專業合作社批了下來,今年開春,合作社正式開始運作,并且在第一時間就給村民們帶來了好處。“我們從廠家直接購買高檔化肥,每噸至少能省400元。”史敬源笑著說。
他表示,雖然葡萄還沒長出來,但他們已經聯系好了今年來收葡萄的販子,由于該村葡萄品種齊全,巨峰、貴妃玫瑰、金手指、小蜜蜂等應有盡有;產量多,該村一共有2600畝葡萄地,貨源充足;質量高,使用高檔化肥等、保證葡萄綠色、環保、無農藥殘留等,販子們愿意以更高的價格收購該村葡萄,并且合作社還會直接聯系超市、水果店等,保障該村的葡萄的銷售渠道良好運轉,為村民增收。“我們還會經常去市里請專家過來講課,提高村民們的農業知識和水平,打出我們徐福街道后田村葡萄的金字招牌來!”史敬源表示。
【龍口新聞】創辦合作社 申請綠色認證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龍口網 » 【龍口新聞】創辦合作社 申請綠色認證
最新評論
厲害呀
最不靠譜,時間不準時
16路車沒有上來
這幾個人還有臉亮?